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实践始终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军事翻译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及理论性,直接探讨军事翻译史的文章和专著更为少见。有限的一些研究集中在晚清及民国早期这段时间的翻译活动,对中国历史上如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等重大的涉外军事战争行动中的军事翻译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这些战争中鲜少为人所知的军事翻译活动理应受到学界的更多关注。以抗日战争为例,由于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和中、美、英军事同盟的形成,翻译成为保障联合军事行动成功的要素之一。这一时期的翻译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在这一时期诸多的翻译实践中,前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的翻译活动至今尚未有理论性的学术研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探讨。事实上,宋美龄翻译实践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而且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这也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对研究的理论框架——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及“惯习”、“资本”、“场域”等概念做梳理,之后进行当前国外翻译社会学在战争与冲突研究中的情况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相较于国外研究现状而言,国内针对军事翻译史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尤其针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军事同盟关系确立后催生出的大批译员角色的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本文旨在以宋美龄为例,展开对这一特殊时期个体译者的研究,文章主要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理论,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军事外交翻译,回答如下三个问题:1、宋美龄作为译者的惯习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形成?2、宋美龄的翻译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什么特征?她的翻译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具体的军事外交事件及其本人有怎样的影响?3、研究宋美龄的惯习与翻译对当前的军事外交翻译有何参考意义?本论文主要运用定性研究中的文献法和理论思辨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与回答。用文献法梳理和描述与宋美龄早期受教育经历以及后来在抗战时期的军事外交翻译相关的史实,以此回顾宋美龄重要的人生时刻及其惯习的塑成与重塑,论述使宋美龄熟谙中、英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家庭背景与早期的受教育经历,指出双语身份是其日后成为译者的基本条件。通过为盟国高级官员担任翻译,宋美龄获得了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加之其第一夫人的身份,使她能充分运用译者的权力在抗日战争中与盟国的对话磋商中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例如,宋美龄在为蒋介石的翻译中运用委婉语来缓和语气以达到外交目的,对会谈有着积极的影响。理论思辨法是在描述史实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作为分析工具,探讨译员早期生活经历与翻译惯习形成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早期的教育经历可以是影响译者的决定性因素。以宋美龄为例,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其即使未受过专门的翻译职业培训,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译者。宋美龄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电报、讲话翻译和会议口译,尽管宋美龄的文本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专注于军事翻译中的某一特定类别,更有利于宋美龄惯习的塑成与重塑。在文章末尾,作者通过对宋美龄惯习及翻译实践的论述,得出如下三点启示:1、宋美龄的多重身份对其译者角色有贡献;2、对国家的热爱及对意识形态的忠诚是军事外交译员重塑惯习的必要条件;3、同宋美龄一样未受过职业翻译培训的双语人才也可以根据个人惯习来选择熟悉的领域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练而成为出色的口笔译人才。总体来说,本研究将目前无论是宋美龄研究库还是军事翻译研究库都鲜有人触及的宋美龄的军事外交翻译这个话题带到了聚光灯下,这或许正是本论文最大的贡献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