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以期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发现:(1)物种组成方面,人工林多属于单纯林,物种单一;在乔木层,人工栽植树种占据绝对优势,表现单一;灌木层物种较多,数目较少,且缺乏大熊猫主食竹更新。(2)人工林均不能被大熊猫所利用;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盖度、植株数均高于原始林;而群落高度、平均胸径、最大平均胸径、群落成熟度等均低于原始林;人工林恢复所需时间较长;且恢复前期较为脆弱。(3)人工林、次生林与原始林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随径级、高度级均表现出小径级、低高度分布较多的趋势;人工林乔木层中缺少大径级树木(DBH>30cm),较高(H>15m)物种的存在,且在小径级(DBH<10cm)、低高度(H<10m)中个体多度相差较大。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死亡率高,竞争比较激烈,物种组成方面与原始林差异较大。(4)人工林自然更新主食竹较少或没有更新,各方面指标较差;人工种植缺苞箭竹中,竹子高度、竹子盖度均不在大熊猫选择偏好范围内,且干扰严重;次生林生食竹更新较好,已经成为适宜大熊猫利用的食物资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和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相差较大,人工林的密度大,胸径变异小,乔木层盖度偏高,限制了林下竹类资源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资源极少、生物量较低,更新能力较差;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均达不到大熊猫食物选择的偏好范围,且种植区域干扰严重,很难被大熊猫利用。这些均说明人工林没有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大熊猫栖息地人工林生长状况、恢复过程等提供了条件,并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实践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