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论文题目是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洪文学教授表示“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即可用于大数据知识发现,也可用于小数据的知识发现。本论文方法是将已有数据转换成形式背景,再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而实现数据中知识结构可视化发现。从方法本身来说,没有数据样本大小的限制。什么样的样本,出什么样的结果”。偏序结构图的知识的生成关键在建立适当的数据库。本论文的创新点是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理论科学计算和软件工具来发现他们辨治脾胃病医案中隐藏的学术思想。本法为创新,朝着现代化趋向,采用先进之术运用Excel及Microsoft Word等进行论文研究工作。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是否能传承名医的学术思想以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其涉及是否能传承名医的学术思想以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能提供防治脾胃疾病,提高脾胃病辨治水平及提升病人生活质量,当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此论文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在于利用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医案为研究的数据依据。医案研究可作为借鉴而指导临床应用,缩小他们的学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启迪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与灵感。同时,可验证偏序结构形式背景知识发现方法是否适合运用于传承名医学术思想之中。第二个特点在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的案例数样本量没有数据样本大小的限制。这正符合筛选5首陈伯坛遗存有关脾胃病的用方用药特点,辨治的独特经验等。因此,陈伯坛的5个医案,黎庇留21首医案,易巨荪的39医案,符合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的样本量测算标准。然而,本论文也深入相关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知识。本论文精探陈伯坛代表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券十九》,黎庇留的著作《黎庇留崇正伤寒论》和李赛美名著“伤寒论通俗讲解”以深入相关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知识。研究方法:脾胃的主要症状,即呕吐,下利,痞满作为属性概念的筛选医案标准。医案资源是从陈伯坛著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券十九》,黎庇留的著作《黎庇留医案》和易巨荪著作《集思医案》。本论究是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的属性偏序结构和对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的科学方法。从病-证-方-药-量五个方向研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医案。经过医案的筛选,整理,汇集和规范化医术言语等,接下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或datasheet(数据表)文档输入易巨荪《集思医案》中的35个医案的92处方和规范化的共136个症状,及病机,治法,病名;92处方中的药物剂量。同样的输入黎庇留《黎庇留医案》中的21个医案,71处方,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中的19首经方以建立数据库。接下,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团队协助以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方法,实现可视化偏序结构图,即从数据库的输入,进行预处理,形式背景优化,包括属性排序和对象聚类,建立图矩阵,构建图形,终于可视化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通过基于偏序结构图生成知识发现,以规则提炼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结果:偏序结构生成的结构图,能可视化表达新知识,即陈伯坛、黎庇留和易巨荪最常用或最要重视的病证,治疗原则,经方应,方药剂量运用。1.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可视化表达性新知识:1.1最注重和解法,其次,运用补法,温法,下法和清法。在辨治上,关键在于病机。偏序结构图表明陈氏,黎氏,易氏在理法方药灵活用治疗八法,即汗法解表法,吐法,下法,和法,清法,温法,消法,补法,使之切入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其中他们最常用或最注重的为和解法,其次,运用补法,温法,下法和清法。1.2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治疗脾胃病的共同点。1.2.1临床辨治最常用“方证对应”模式和原方加减模式。陈氏在治疗呕吐病证最常用的方证对应经方有桂枝汤方、吴茱萸汤方、理中汤方、黄连汤方、大半夏汤和橘皮竹茹汤方等;黎庇留最注重用方证对应的有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白虎汤、大柴胡汤、理中汤方、白头翁汤方;易巨荪在最注重用小柴胡汤方、附子理中汤方等。他们以加强治疗疗效,尤在急证,均用重剂。陈氏宜用原方,故重剂较多用,在呕吐哕下利脉证病并治上,除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下利,干呕等症状时,均用原方。)1.2.2其他辨治模式(1)主方加减模式,以治疗主证,随兼症加减。陈伯坛在治疗呕吐病证最常用的经方是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治下利兼呕、吐。巨荪治腹痛(寒症)与其对应的为理中汤加木香,小柴胡汤加减。黎庇留最注重用小柴胡汤加减、小建中汤方加减等。(2)合方使用模式,以增强疗效。(3)附方模式即原方药随症情演变,以对应病机。如易巨荪用真武汤合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汤方以治痰喘咳兼眩晕,二加龙骨汤方治疟疾。偏序结构图的知识揭示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较重视使用原方模式和随证加减模式以对应“方证对应”思路的治则。1.2.3“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共同中医治疗特色陈氏、黎氏、易氏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主要临证治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医案中,悉六经发病,常用“方正对应”的学术思想,重在固护脾胃,在重证,均用重剂。陈伯坛认为经方重气不重味,要量少,在必要的情况上使用时方。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他们在辨治脾胃病,突出中医特色中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2.各自特殊学术思想2.1陈伯坛的学术思想特色“临证治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宜使用经方原方”,“方剂的份量,应重则重”,“注重阴阳”。从陈伯坛的18个医案医话,适合本论文的题目只有5个。从中,基于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陈氏最注重用吴茱萸汤以缓肝健脾,依据是降逆安神为诸风掉眩,肝寒脾虚,神明失守,脉弦大,每睡时忽然昏迷不知人事,一二时候渐甦醒,乃肝不藏魂,其状虚。同时病变在肝,陈氏施治迥异以重用时方龙胆泻肝汤以泻其肝邪,表现为神志不清与痉挛,面青,脉弦数伴随症,为肝经实火易伤阴血。其状实为鉴别点。从中可以发现,陈伯坛重视辨证须同中求异,不为类似表现所迷惑,灵活运用“方证对应”以其阴阳平而病愈的学术思想。经方派用药就是根据临床表现去寻找症状与之症状相对应的条文,用该条文的方治病,这称为“方证对应”。本研究发现,陈氏用重剂占50%,即重剂大建中汤,重剂真武汤和重剂龙胆泻肝汤。大建中汤属于温阳散寒剂,真武汤(含有炮附子9克)属于祛湿剂和化痰剂,龙胆泻肝汤属于清脏腑热剂。其他为白通汤(含有生附子5克),吴茱萸汤(含有生姜18克)均属于温阳散寒剂,风引汤(含有大黄12克,桂枝12克,龙骨12克)属于清热息风剂。从这可见扶阳祛邪剂已占66.7%。其余是清热存阴。风引汤中用干姜12克,甘草(炙)6克,温缓脾胃,和中益气,且制诸石之寒,即保胃气。可见“扶阳祛邪”、“温缓脾胃,和中益气”,即保胃气、“清脏腑热”,即保存津液的学术思想的根据。2.2黎庇留的学术思想特色“擅用经方的条件”,“方证对应”,特色“递增”的方法和“渐退”之治法。黎庇留在《黎庇留医案》共载医案50余则,以内科疾病为多,也有一些妇科、儿科、外科医案。这些医案大都为重病、急疑案病的治验。黎庇留特有的“递增”的方法和“渐退”之法依据是用药量应果敢而又审慎,尤在用附子,干姜之辛热燥烈之品。附子辛温大热,善入肾经而温阳气,内逐寒湿而止痛。干姜既能散脾胃之寒,为温缓中焦,又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两者起着“扶阳祛邪用”。可体会到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果敢用药来自他们熟悉中医理论以指导实践。黎氏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剂量(附子常用6克),然后用“递增”的方法,见于酌情增,依据是在辨证加用量如附子先用18克,继之用至约30克;干姜由6克用至约24克,即多了 4倍。在“渐退”的方法可见于用四逆汤得效之后,即改用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汤用生附子,而附子理中汤、真武汤用熟附子,用量也减少,附子理中有人参、白术,真武汤有茯苓、白术、生姜,扶助元阳之方针不动,而理中有健脾助运之功,政务有缓土制水之长,就变四逆之峻烈而为温和调理之方了。2.3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方证相应”,“酌情用专药,外服参与内服”,“注重扶阳祛邪,保胃气,存津液”。从易巨荪属性偏序形式结构图病症状知识发现方法,其可视化表达易氏在治疗脾胃病运用经方原方为50.8%,原方加减运用44.8%,重用原方4.5%。这证明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是“方证相应”。易氏偏序结构图病症状知识发现方法能揭示:易巨荪最常用小柴胡汤和解剂,大剂四逆汤(附子用量至15克)治下利色青,渴饮热水,还用专药如鹿茸以壮肾阳在阴寒内盛的胸中痞塞兼头刺痛医案,亦用于大便血,面色舌色皆淡白,脉沉细无力等症。从偏序结构图病-方剂药量知识发现方法,其可视化表甘草(炙)9克的子类最多,即易居荪最常用甘草(炙)9克。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易巨荪注重甘草(炙)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甘草(炙)9克可预防损伤脾胃在治疗过程上。最多的簇集和其次的簇集为易巨荪最重视或最常用在于治疗脾胃病。从偏序结构病-方剂药量图,第2层可看到子节点中,炙甘草的顶点包含的簇集最多,.其次为生姜9克,半夏9克,黄芩9克,芍药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茯苓9克,干姜9克的发现揭示这些方药量是易巨荪在治疗脾胃病中,最常用或最重视的而是主要方药鉴别点。这些药也揭示易巨荪注重“保胃气”“扶阳祛邪”“清热存阴”的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在脾胃病中,易巨荪最常用甘草(炙)涉及23个病证,如伤寒少阳病证与其对应小柴胡汤组成;腹痛病证与其对应五苓散;下利兼眠差与其对应生姜泻心汤;心下痞硬与其对应旋覆代赭石汤以重用生姜半夏;腹病与其对应吴茱萸汤。结论:从偏序结构图病-方剂药量知识发现方法,直观展示出甘草(炙)9克的子类最多,即揭示为最常用在治疗脾胃病。小柴胡汤是最常用的汤方,方中的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扶正,实里以防邪气内传;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方中柴胡透达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之法;黄芩清泄半里之热;柴胡合黄芩,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然而,再无表里证,只是病后体虚余热不尽,伴见口苦、胸满、脉弦的情况,易巨荪也使用小柴胡汤以疏畅气机,扶正祛邪。子类其次为生姜9克,半夏9克,黄芩9克,芍药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茯苓9克,干姜9克的发现揭示在治疗脾胃病中,最常用或最重视的而是主要方药鉴别点,药用个性,药对配伍特点等以明确揭示隐藏着的“保胃气”;“扶正祛邪”;“清热存阴”等辨治脾胃病的思路。通过探析基于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可总结岭南名医伤寒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的学术思想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方证对应”;“异法方宜”;“期阴阳平,病自愈”以及“扶正祛邪,保胃气,存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