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镇江长江内江的北固山湿地遭受人为严重破坏,湿地的功能被削弱,景观被破坏的现状,以国家“863”项目之三分项“生态堤—滨江带—湿地系统修复和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为依据,对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湿地的人工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为:
(1)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对北固山湿地的土著物种类型以及植物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湿地存在的芦苇覆盖度极低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了对芦苇群落进行人工修复的必要性。
(2)系统地分析了湿地优势植物——芦苇和虉草的光合与蒸腾日变化规律,环境因子对这两种湿地优势植物生产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芦苇和虉草进行了光响应研究,分析了湿地植物叶片对光量子的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芦苇的Pn比虉草的Pn高,同时芦苇较虉草有更大的日光合量,说明芦苇相比较长势更快,生物量更高,当年栽植当年见效,在湿地生态系统人工修复中可作为优选工具植物之一。
(3)在湿地通过采用不同修复栽培方法实施人工生态工程试验研究,通过比较发现芦苇移栽时要求移栽时间在4月中旬以前。芦苇虉草的混生小区芦苇长势不及芦苇单一小区,虉草对芦苇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原生芦苇新生分蘖芽的生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工栽培的芦苇,但原生芦苇扩张很慢,因此在湿地裸地处进行芦苇人工栽培,可加速湿地生态恢复的进程。
(4)研究人工繁殖栽培对芦苇种群扩张的影响,对芦苇采取的苗墩繁殖法和根状茎繁殖法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根状茎繁殖法栽培的芦苇植株长势均优于苗墩繁殖法栽培的芦苇,但根状茎繁殖法有费工及破坏性大的缺点,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栽培方法。
(5)在生物多样性营造试验中,所选植物为茭白、香蒲及菖蒲,发现菖蒲不能适应湿地生境而被淘汰,其它植物株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皆接近于“S”形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