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群体的心理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心理咨询师的培养、从业人员的素质、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从事该行业的动机等,很少对心理咨询工作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情绪劳动进行研究。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情绪劳动是指在咨询情景下,咨询师在与服务对象相互交流过程中,为了完成咨询任务,采用情绪劳动的策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加工,以表达出适合咨询情景情绪的一种劳动方式。一些对其他行业情绪劳动的研究指出,情绪劳动会引发工作紧张感,适当的情绪劳动可以提高工作业绩和工作满意度,情绪失调会导致情绪衰竭。因此,探讨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情绪劳动特征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特征和心理特征,为制定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成效的措施,以及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陈芸(2008)改编的情绪劳动量表,对浙江省高校的195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等方法,对高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的维度、特点、个体变量差异以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获得如下几点重要的研究结论:(1)高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是一个多维结构,由表层扮演、情绪表达要求、深层扮演、情绪多样性四个维度组成。(2)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情绪劳动投入很高,尤其表现在深层扮演、情绪多样性和情绪表达要求三个方面,表层扮演相对较少。(3)高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在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拥有高级职称的咨询师情绪劳动投入高,尤其表现在表层扮演上,高级与中级职称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女性咨询师在情绪表达要求上显著高于男性;在年龄和咨询年限上,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情绪劳动及其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4)总的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具体来说,情绪劳动投入越高,越不容易产生低成就感;表层表演容易导致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情绪劳动越符合情绪表达要求,越有成就感,且越不容易职业倦怠;更多的深层扮演可以提高成就感,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多样化的情绪表达可以提高成就感,减少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