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魏平城时期的魏碑是北朝由隶向楷过渡的重要阶段,一般统称为“平城体”,主要以碑版、墓志、造像记、塔铭等刻制形式出现,结体特点含“平划宽结”与“斜划宽结”两大类。《邸元明碑》正是北魏平城时期墓志中的一种,结体以“平划宽结”的风格最为显著,上承平整宽绰的汉隶,下启斜划紧结的魏楷,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邸元明碑》隶楷相融书风的成因,并分析了《邸元明碑》的结体特征。其次将《邸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平城时期的魏碑是北朝由隶向楷过渡的重要阶段,一般统称为“平城体”,主要以碑版、墓志、造像记、塔铭等刻制形式出现,结体特点含“平划宽结”与“斜划宽结”两大类。《邸元明碑》正是北魏平城时期墓志中的一种,结体以“平划宽结”的风格最为显著,上承平整宽绰的汉隶,下启斜划紧结的魏楷,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邸元明碑》隶楷相融书风的成因,并分析了《邸元明碑》的结体特征。其次将《邸元明碑》与东晋《爨宝子碑》、南朝《爨龙颜碑》、北魏平城时期《皇帝东巡之碑》和《皇帝南巡之颂》四个隶楷碑刻进行结体比较,得出《邸元明碑》的结体更为宽绰规整,证实了北方楷书的发展落后于南方。然后结合谢建帆的“汉隶《鲜于璜碑》引领《张迁碑》《衡方碑》潮头,开方笔之先河,改隶体扁平之单调,拓方整隶书楷化之貌”观点,与《邸元明碑》进行结体基本构成要素和结体取势比较,总结出《邸元明碑》的楷化和隶化现象。这些研究成果对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意义。最后论述了临摹的重要性、书写材料工具与创作形式的选定,在创作方面,以《邸元明碑》为取法基调,将《邸元明碑》与其他碑刻结体风格比较的理论研究化为己用,通过“隶意多于楷意”与“楷意多于隶意”两种思路进行创作尝试。
其他文献
通过加速劣化试验方法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模拟海洋侵蚀环境下的力学和耐久性能。结果表明:海水养护下UHPC的力学性能受开始浸泡时间的影响较小,长期力学性能发展比较稳定;UHPC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耐久性能,冻融循环对UHPC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大,但介质类型对其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UHPC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先增加后降低,质量损失增加;硫酸盐干湿循环会
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十五亿人正在承受着听觉损失带来的伤害,而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每年新出生的听障儿童更是高达30万,因此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建立健全听力保健系统,加强对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和关怀体系建设,从生理和心理上提升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水平和助听体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听障人群尤其是听障儿童的研究,关注其听力康复
有关尊严问题的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尊严的论述的核心要素可从尊重、体面、平等三个维度进行提炼。“尊重”是在国家层面上对人的尊严的尊崇和承诺,包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权利;尊重人的意愿和选择;尊重人的行为和创造。“体面”代表着社会生活中人的尊严的显现与外观,它包括体面生活、体面劳动、体面职业等方面,寄寓着法律和制度上对人尊严地生存的维护与保障。“平等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不断的被创造和推动。19世纪照相技术横空出世,动摇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以具象为主的绘画风格,而以追求表现精神为诉求的抽象绘画开始崛起,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抽象的浪潮。众多抽象画家和理论家为抽象艺术这一主题费尽心血,使得抽象艺术这一全新绘画理念逐渐被世人接受,并最终在二十世纪的艺术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抽象元素作为抽象绘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点、线、面、
董源作为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多以江南真山入画,以独特的皴法、青绿设色等来描绘温文尔雅的江南风景,他开创了江南画派,成为后世文人画的标准。宋代的米芾、沈括以及元末四家和明代吴门四家,均受到董源画风的影响并以其为典范,可见其出凡入圣的艺术造诣。不仅如此,董源的山水画在山水发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是需要深入考量的。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运用的独特的表现技法,以及对后世人的影响和启发,当今山水画如何汲取与再创新
本文研究选题的确定部分源自我关于山水画在当下发展的困惑,即:在西方理性与科学全面浸染下,我们眼中的山水与以郭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眼中的山水是否相同?而之所以选择郭熙的山水画风作为研究对象,也正是因为他作为北宋山水画大师,其自身具备了极高的美学修养,目前留有其子汇编记载其画学思想的《林泉高致》和真迹《早春图》等作品,这些都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史料和图像资料。在学习借鉴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基础上
中国可追溯最早的鱼类题材壁画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境内,至此以后古代鱼类题材绘画不胜枚举,现当代绘画中“鱼”也是常见的题材。可见,鱼类题材绘画在中国艺术发展的线路中占有一席之地。“八五思潮”是中国现代与当代绘画的分水岭,更是观念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节点,因为审美是会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鱼”在绘画中的形象也顺应了这一规律,研究其审美转型,即充实了笔者个人水墨创作的理论依据,也同时解决了笔
没骨花鸟画从五代发展至今一直在传承中演进,它直接以色造型、不见笔迹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使得花鸟画家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迭,表现在题材选择、构图形式、观察视角、光感处理、审美追求等方面。花鸟画中运用适当的装饰性语言不仅可以产生新鲜的视觉效果,还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有利于传统没骨花鸟画的创新。本文试图从对绘画中的装饰性、装饰性语言的概念理解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