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er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日益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广告翻译也随之显得愈来愈重要。近些年来,中外许多学者对广告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仅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特征或修辞手段等一些表面特征上或者微观层面上。广告翻译的特殊商业意义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语言等微观层面上,而应站在更高角度,从宏观上分析广告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正是本文的理论依托。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选择与适应过程。胡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强调了翻译研究的宏观性,将翻译活动放到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来研究译者的翻译活动,而不是孤立地从语言学或美学等微观层面去研究翻译。从胡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不难发现,翻译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诸如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客观要素即客体要素。另一部分是包括作者、读者、委托者等方面的主观要素即主体要素。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广告翻译的生态环境和广告翻译的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全面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翻译的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一则广告,翻译时面临的生态环境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广告翻译的生态环境分析是进行广告翻译的必要前提。本文将用实证分析方法来剖析广告翻译的生态环境。广告翻译的生态环境主要分为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在客体要素中主要对语言、交际和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主体要素中主要对翻译者和阅读者进行分析。广告翻译过程主要分为适应与选择两个过程,即以译者为中心进行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过程。本文将用实证的分析方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剖析广告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过程。其中的适应过程主要分析译者进行广告翻译前对语言以外其他因素的适应,包括对源语及目标语的价值观、审美、文化禁忌和社会习俗等的了解与适应。选择过程主要分析译者进行广告翻译时对语言内各因素的选择,包括对语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选择应用。笔者通过前几章节的理论梳理和语料分析,总结出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广告翻译的宏观指导原则。主要应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和对译者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包括在广告翻译的特殊生态环境中译者如何进行直译、意译和音译。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对广告翻译者的一些基本要求,包括对译者语言、其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其他文献
在法社会学的视野中,社会规范可以统称为"法"。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我国法治的发展水平与立法体系的完备并不呈正比例关系,多元社会规范的冲突越发明显,从而造成了"越轨泛化"
《公司法》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法院的审判实践中将会遇诸多问题。关注司法判例和展开理论研讨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成功适用至为重要。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应拘泥
今年适逢英国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泼西·毕希·雪莱(1792.8.4—1822.7.8)诞生200周年和逝世170用年。译友、诗友江枫同志在对旧译《雪莱诗选》(1980、1983)加以认真增删和
<正>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依次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例2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
<正>近年来,国内外火山岩中不断发现大量的油气藏,成为勘探热点"靶区"。中国石油近年来在松辽盆地深层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岩大型气田,开辟了中国陆上"第五大气区"。目前
会议
钢管混凝土拱桥以其独有的优美造型,方便多样的施工,跨越能力大等等优势,受到世界桥梁工程界的重视。随着钢管混凝土拱在桥梁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为适应城市景观的
凌钢棒材厂加热炉为炉内悬臂辊侧进侧出步进梁式,加热炉有效长度为19m、内宽10.8m,燃烧控制分为上加热、下加热、上均热、下均热共4个控制段,以满足坯料加热温度、长度和断面温
目的:探讨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颈前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胸交
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是结构动力分析和抗震分析的重要参数。该文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4跨连续钢构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现场模态试验对桥梁相关自振特性参数进行模态分析,测得
2000年前后的中国报纸评论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评论家,鄢烈山成为其中翘楚,并因此形成“鄢烈山热”现象,受人关注。对鄢烈山评论写作的研究,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