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之间的关系、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以及神经影像学评价手段。材料与方法眩晕是指自身的一种旋转或线性的运动幻觉,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孤立性眩晕是指仅有典型的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或体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患者共30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等相关病历资料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49~79岁,平均62.8岁,其中50岁以下1例,50~59岁9例,60~69岁14例,70岁以上6例。首发症状者即为眩晕者有17例,约占总数的56.7%;以其他症状起病,随后出现眩晕者13例。几乎所有患者都不伴有其他明显的脑干受累的症状(表1)。眩晕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者16例,约占53.3%;因体位转换诱发者6例,约占20%;因头颈部屈伸或转动而诱发者8例,约占26.7%。眩晕一旦发生后,转动体位或屈伸、转动头颈部均可加重症状。眩晕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因人而异,诉旋转感者最常见,有14例,占46.7%。另外,浮沉感7例,倾倒感5例,翻转感、摇晃感各2例。5例患者曾有类似眩晕发作病史,既往发作均在寒冷季节发作,余25例患者均为首次发作眩晕。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极少数患者存在血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谱、血生化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异常,多数患者存在血糖、血脂异常,部分患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也发现异常提示(表2)。3.神经影像学检查3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行颅脑CT检查,14例患者行颅脑MRI检查。其中3例有陈旧性脑梗塞,8例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发现多发缺血变性灶。3例在发病2周内因病情加重再次行颅脑MRI检查,显示脑干出现急性梗塞灶。28例患者行颅脑MRA检查,2例行颅脑CTA检查。发现存在椎动脉狭窄者9例,椎动脉迂曲者8例,基底动脉狭窄者3例,颈内动脉狭窄者2例(表3)。24例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2例,左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6例,右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4例,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者5例。14例行颈椎检查(X线平片、CT或MRI等),发现6例患者同时存在颈椎病影像学表现。结论1.与后循环缺血相关的孤立性眩晕发作临床上确实存在,后循环缺血可以导致临床孤立性眩晕发作。2.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主要特点有:50岁以后多发,寒冷季节多发;多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TIA病史或脑梗塞病史;有典型的眩晕发作症状,多为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或变动体位后出现;多为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频率可从每日数次至数日一次;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一般不伴有其他脑干受累的体征;颅脑血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如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迂曲等;整个病程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给予改善循环治疗临床有效;有些患者可能随后发生后循环梗塞或TIA。3.MRA在后循环血管评价中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主动脉弓以上(颈部)MRA,是能够较全面的评价后循环血管情况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