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常见肿瘤,素有“广东瘤”之称。广东省每年新发病例约5000例。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9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8%。大量资料显示EB病毒和鼻咽癌密切相关。目前常用与EB病毒相关的VCA/IgA、EA/IgA进行早期诊断、监测疗效、判断预后等,然而这两项指标对鼻咽癌疗效评价的意义不大。因此,寻找新的分子学方面的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鼻咽癌的疗效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EBV-DNA在鼻咽癌诊断、疗效监测方面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患者共113例。对其中的61例诱导化疗加放疗者在治疗前,诱导化疗后,放疗36Gy,治疗结束各抽血一次,检测血浆EBV-DNA、VCA/IgA和EA/IgA。对其中的52例单纯放疗者在治疗前,放疗36Gy,治疗结束各抽血一次,检测血浆EBV-DNA、VCA/IgA和EA/IgA。并在抽血的当天对患者进行鼻咽电子镜检查和体查,判断治疗效果。另外收集健康体检者84例。抽血检测血浆EBV-DNA、VCA/IgA和EA/IgA。 2.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鼻咽癌治疗后患者149例,包括远处转移者60例,局部复发者29例和随访2年以上的无瘤生存者60例。以上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资料或病理证实。上述患者抽血检测血浆EBV-DNA、VCA/IgA和EA/IgA。其中并对16例转移患者在每2个疗程化疗后抽血并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 3.血浆E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血浆VCA/IgA、EA/Ig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酶法。 4.初诊113例患者中,61例诱导化疗加放疗,52例单纯放疗。诱导化疗方案均为2程PF方案。放射治疗采用Co60γ线或直线加速器的6~8MV高能X线常规外照射,照射区域包括鼻咽原发灶、颅底及颈部淋巴引流区,鼻咽原发灶剂量为68~74 Gy,颈转移灶剂量60~64 Gy,预防剂量50 Gy。常规分割连续照射。16例转移患者行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为PF、TPF、TP。 5.所有的实验数据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中位数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样本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初诊鼻咽癌患者中EBV-DNA的阳性率为80%(90/113),中位拷贝数为34200拷贝/ml,健康对照人群中阳性率为2.4%(2/84),中位拷贝数为0拷贝/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对EBV-DNA与VCA/IgA的ROC曲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CA/IgA的曲线下面积大于EBV-DNA。当两者特异度一致时(97.6%),VCA/IgA与EBV-DNA的敏感度为73.5%和80%。取两者特异度相同位置处(97.6%)的诊断界点,EBV-DNA拷贝数≥1000copies/ml,VCA/IgA>80。当两者之一达到诊断标准时,即为阳性。此时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4%(106/113),特异度为94%(81/84)。 放疗后转移患者、复发患者以及持续缓解者EBV-DNA的中位拷贝数分别为625000拷贝/ml,20600拷贝/ml和0拷贝/ml,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而三组鼻咽癌患者中VCA/IgA、EA/IgA滴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特异度相同的情况下,EBV-DNA诊断转移鼻咽癌的敏感度较复发高。经ROC曲线分析EBV-DNA诊断转移鼻咽癌的价值最大(p=0.000)。 分析113例初诊鼻明癌的血浆EBV-DNA拷贝数与临床的关系时显示,不同的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EBV-DNA拷贝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0;p=0.000),随着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的增高,EBV-DNA拷贝数升高。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间EBV-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29例复发患者进行类似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鼻咽癌不同rT、rTNM分期之间EBV-DNA拷贝数差异有显著性(p=0.049;p=0.048),随着rT、rTNM分期的增高,EBV-DNA拷贝数升高。对52例初治单纯放疗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随着放疗的进行血浆EBV-DNA拷贝数逐渐降低(p=0.000)。放疗前、放疗36Gy、放疗结束时分别为1295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54575拷贝/ml),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0拷贝/ml),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0拷贝/ml)。而VCA/IgA、EA/IgA滴度无明显变化(p>0.05)。 对61例诱导化疗加放疗者进行动态监测,随着化、放疗的进行血浆EBV-DNA拷贝数逐渐降低(p=0.000)。治疗前,诱导化疗后、放疗36Gy、放疗结束时分别为7540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8180-3810007拷贝/ml),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29600拷贝/ml),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0拷贝/ml),0拷贝/ml(四分位数间距为0-0拷贝/ml)。而VCA/Iga、EA/IgA滴度无明显变化(p>0.05)。 113例初诊鼻咽癌患者中,治疗结束时全消95例,残留18例。95例全消者中,治疗后血浆EBV-DNA阴性88例,阳性7例。而在残留的18例患者中,放疗后血浆EBV-DNA阴性10例,阳性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99,p<0.05)。分析治疗后EBV-DNA的拷贝数与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全消组和残留组治疗后EBV-DNA的拷贝数分别为0拷贝/ml和1455拷贝/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22.754,p=0.000)。 对转移鼻咽癌患者进行疗效监测发现,当EBV-DNA水平下降者,疗效评价与EBV-DNA水平变化基本一致,一致率达80%以上。对升高者,疗效评价与EBV-DNA水平变化高度一致,一致率达100%。而对于EBV-DNA水平一直为0者,或在治疗过程中降为0者,疗效评价与EBV-DNA水平变化不一致。比较患者的疗效评价与EBV-DNA(取对数)化疗前后的变化的关系,发现PR、SD、PD三组患者的均值分别为-4.63,-2.25,3.23,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 结论: 1.血浆EBV-DNA检测可作为鼻咽癌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与VCA/IgA联合应用可提高鼻咽癌诊断的准确性。 2.血浆EBV-DNA检测可作为鼻咽癌治疗后是否出现复发或转移的一项诊断指标,而VCA/IgA、EA/IgA对转移或复发鼻咽癌的诊断意义不大。 3.血浆EBV-DNA能反映鼻咽癌的肿瘤负荷,可作为临床分期的一项指标。 也可作为评价鼻咽癌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而VCMgA、EA/IgA对鼻咽癌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不大。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个性、心理应激源、应付方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自编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精神症状自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