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避孕药废水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采用AO阶段膜生物反应器(AO-PMBR)和AO程序膜生物反应器(AO-SMBR)两种工艺处理高氨氮、高pH值、难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的避孕药废水,实验分别考察了AO-PMBR工艺和AO-SMBR工艺运行参数、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系统稳定性和膜污染特性。AO-PMBR系统稳定性实验表明,系统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都有较好的去处效果,系统最适条件为水力停留时间(HRT)10 h,好氧段的溶解氧浓度(DO)4 mg·L-1,混合液回流比(R)为300%。在上述操作条件下,控制水温30℃、好氧段溶解氧(DO)2~4 mg·L-1,pH值﹥8.0,好氧段上清液亚硝酸盐积累率可达到85%,系统实现了短程硝化,提高脱氮效率。AO-PMBR系统抗稳定性实验表明,当进水COD浓度在600 mg·L-1~1700 mg·L-1之间变化时,有机物去除率随之在90%~83%之间波动。氨氮的容积负荷为0.20~0.46 kg/(m3·d)之间变化时,氨氮去除率仍在64%以上,但进水氨氮有机负荷高于0.46 kg/(m3·d)时,氨氮的去除率很难进一步提高,总氮的去除率受硝化效果的抑制,而不能进一步的提高。系统在处理避孕药废水时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AO-PMBR系统运行期间,活性污泥长期处于膨胀状态,对微生物相镜检分析认为该系统污泥膨胀期的表征性微型动物为轮虫、累枝钟虫等。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难降解物质的累积现象,该现象的变化过程表明膜的截留作用可以实现对优势菌种的驯化,强化生物处理能力,提高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效果。AO-SMBR运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h~20 h时,延长HRT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仅有1~2%的提高,但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具有较大的影响,当HRT由10 h增加到20 h时,氨氮和总氮生物去除率分别提高30%和25%。增加好氧时间段溶解氧浓度(DO)是提高有机物去除率的有效途径,氨氮去除率与溶解氧浓度具有正相关性。AO-SMBR系统在3个工况条件下实验表明,延长缺氧段时间、控制溶解氧浓度将有利于反硝化反应的进行和总氮的去除,但不利于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有毒有害的甾类物质影响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膜污染特性实验表明,该系统运行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为优势污染物,随着污泥浓度和混合液黏度的增加,膜的产水量逐渐下降,膜通量与污泥浓度的相互关系式为Jv=-5.80681n MLSS+14.086。采用反冲洗、化学清洗相结合的清洗措施对该膜组件的通量恢复是有利的,清洗后的膜通量可恢复到76%。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O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避孕药废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AO-PMBR和AO-SMBR工艺系统的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其他文献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是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各个育人要素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分析"立德树人"与"协同育人"的概念,指出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人类发展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加强各个行业环保意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建筑业得
我第一次听到玛利亚·卡拉斯这个名字是在1950年,与其相伴的是她难以置信的音域范围以及扮演角色多样性的传说。当时,我还没有遇到罗伯特·鲍尔,所有的意大利熟人都无法信任;
在基于平衡假设的前馈解耦恒功率控制是微网典型的控制策略,通过对该策略进行功率分析,并釆用开关函数法进行并网逆变器输出特性分析,针对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负序和3次谐波
在小网箱(有效养殖体积1m3)中饲养杂交鲤(丰鲤,始重227g/尾),投喂鸡粪含量分别为20、25和30%的配合颗粒饲料,并以不含鸡粪(但加25%玉米)的饲料作对照。喂养42天,结果表明:添加25%鸡粪的饲料,其饲养效果最佳。而未
打击毒品犯罪的过程中对关系到罪与非罪、刑罚轻重的关键问题要慎之又慎,如毒品数量和明知认定问题。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数量不以纯度折算的不合理规定需引起反思,毒品累计应
欧文·柏林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词作家,他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从“锡盘巷”的高产作曲家到美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引领者,他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创作
旅游格式合同大量运用于境内旅游实务中,其弊端引发了众多的旅游合同纠纷。为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旅游格式合同的弊端进行法律分析和法律控制非常必要。旅游格式合同的
在法律生活中,立法、行政、司法是相互制衡又是相互促进的。行政,司法领域的不作为现象为人们较多关注,对于立法不作为,却经常忽视。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学者早在20世纪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