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成形术经过20年的临床应用,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其远期疗效仍受到再狭窄(RS)的限制。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开展明显降低了球囊成形术后RS率,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直径≥3.0mm的大血管为研究对象。近年来直径<3.0mm的小冠脉支架的置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期的研究显示小支架的置入可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而且术后的再狭窄率较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近期对小支架的临床疗效观点不一,实验证据也不充分。小支架置入后对血小板功能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术、PTCA&Stent术前后冠脉循环及外周循环中血小板功能指标及内源性缩血管物质的影响,分析这些指标在小支架置入后并发症中的作用,为小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实验选择1999年9月~2000年4月在我科行冠脉造影术的冠心病患者20例及行PTCA并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9例,所有患者经冠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一处病变狭窄程度≥75%,分为CAG组和支架组。后者又按支架直径的大小的不同,分为小冠脉支架组(SS)和非小冠脉支架组(NSS)。分别于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外周股动脉血(FA)和冠状静脉窦血(Cs),测定血浆血小板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 — — 栓烷 BZ(TXBZ)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及内皮素-l(ET-l)、血管 紧张素 11(AT 11)的变化。 结 果 1.无论CAG组还是支架组患者,外周股动脉血(FA)各指标的变化与冠状静 脉窦血(CS)变化趋势一致,测定值略低。 2.CAG组患者血浆血小板功能各指标(GMP-140、TXBZ和 MPAR)在冠 脉造影术后无明显变化,血浆 ETJ和 AT 11水平 CAG术后亦无明显升高。 3.SS组和 NSS组血小板功能三种指标(GMP-140、TXBZ和 MPAR)在术 中、术后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支架置入后即刻有显著升高o州刀5), GMPl 和 MPAR在支架置入后 10分钟降至术前水平,TXBZ于术后 24小时降至术前水平。 4.三种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变化SS组与NS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5.NSS组血浆 ET-l水平在支架置入后即刻下降明显(P<0.05),而%组 下降不明显。两组在术后6,J\时血浆ET4出现升高p狈.05XNSS组 在术后 12小时 ET-l 下降到术前水平,SS组在术后 12小时达峰值 (P<0刀5),24小时降至术前水乎。 6.SS与 NSS组中血浆 AT 11水平的波动变化规律一致,均在支架置入后即 刻出现升高(P<0.05),术后 12,]、[14达到峰值(P(0.05),24’b时降至术 汕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 论 1.冠状静脉窦血对血小板功能和内皮功能各指标的检测敏感性高;外周股 动1冰血检测敏感性较低,但仍能反映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2.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性高的有创诊断方法,术后不引起血小板的 恬化和内皮付Ztli反应。 :I.卜!”CA&支架术后存在一过件血小板的活化,术后24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4· 第四罕田大学项士学位论文 4.PTCA&支架术后出现ET、水平暂时降低,术后6小时升高并达到峰值; 血浆 AT 11水平在支架术后即有升高,可能参与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5.在充分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下,小冠脉支架的置入并不强化术中、术后 血小板的激活,围手术期血栓发生率低。 6.小冠脉支架的置入对血浆 AT 11水平无明显作用。小冠脉支架置入后出现 ET-l水平的相对增高,可能参与RS的始动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