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涎腺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22.7%,其组织病理类型众多且生物学行为各异。涎腺的良恶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最为常见。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涎腺肿瘤的浸润性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matrixmetalloproteinaseinducer,EMMPRIN)作为MMPs的诱导因子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刺激MMPs的生成,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远处转移。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是血管形成最为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研究认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反映了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强度与肿瘤侵袭性的必然关系。涎腺肿瘤MMPs的表达与MVD值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与肿瘤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相符合。涎腺肿瘤EMMPRIN的表达情况及与MVD值的关系如何,查阅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及与MVD值的关系,探讨EMMPRIN和MVD在涎腺常见肿瘤侵袭性生长和神经浸润等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涎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新的方法。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在涎腺常见肿瘤侵袭性生长和神经浸润等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
方法:选取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9月间手术切除的部分涎腺肿瘤组织标本,其中包括多形性腺瘤28例,粘液表皮样癌25例,腺样囊性癌33例;并选取同期9例手术切除的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病变发生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上腭、口底、颊部的小涎腺组织。粘液表皮样癌分成高分化和低分化两型;腺样囊性癌分为嗜神经现象组和无嗜神经现象组。
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阳性率的差别;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与多组之间样本均数的比较。全部资料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于电脑上完成。取α=0.05水平,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11%、53.71%、84.00%、90.91%;各组间EMMP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涎腺组织;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EMMPRIN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多形性腺瘤。③EMMPRIN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表达仅见于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EMMPRIN蛋白在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见于肿瘤细胞的胞膜或胞浆。④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现象组和无嗜神经现象组EMMP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微血管密度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⑥CD34阳性表达位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正常涎腺组织微血管密集区位于腺泡周围;多形性腺瘤微血管密集区呈散在性分布;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微血管密集区多位于肿瘤浸润的前缘。⑦粘液表皮样癌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的MVD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⑧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现象组和无嗜神经现象组的MVD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⑨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
结论:①EMMPRIN通过刺激MMPs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可作为衡量涎腺肿瘤侵袭性和恶性潜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②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大于良性肿瘤;涎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反映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形成的程度和肿瘤侵袭性的相互关系。③涎腺肿瘤中EMMPRIN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使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升高,为肿瘤的侵袭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