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是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存在,由村落发展而来,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同时具有城市性及乡村性。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城中村现象尤为显著。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为深圳市南山区平山村内的巷道空间的自发改造。现状的平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城中村,它目前处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开发改造的初期阶段。建筑环境保留相对较好,基本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区。村内有祠堂、碉楼、老屋等历史文化建筑,大量外来人口与少量村民共同居住。现状平山村巷道环境的形成涉及到两个阶段的内容,首先是村民“自发建造”形成巷道空间的物理环境;随之是使用者在此物理环境下“自发改造”形成巷道空间的综合环境,本文重点研究巷道空间的自发改造,但离不开自发建造这个前提条件。由于城中村的整体环境特殊建造逻辑、动态的长期建造过程和建造者参差不齐的个人条件,都使得其空间类型复杂多样,但同样给居民生活带来一些问题,使得其成为一个居住功能空间不足、公共空间缺乏、通风采光条件较差、周边环境不稳定和空间权属复杂的极端环境,激发出使用者对居住功能空间、公共空间和两者的过渡空间的需求,从而迫使使用者对既有的现状条件进行“自发改造”,而最好的改造场所便是巷道空间,从而形成巷道空间丰富多样的综合环境,在此过程中使用者体现出应对节外生枝的变故所具备的一种兵来将挡的对应本领和低成本、便利有效的改造方法,并且促使了附近的住户参与到在此改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居民们能够更好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丰富的日常活动与邻里交流,反过来促进社区和谐。本文的对自发改造过程的研究思路为通过现象探究本质。通过对平山村巷道空间充分的前期研究与针对性的大量观察,提炼出使用者对这类空间改造与使用情况的5个典型现象,此为使用者改造操作的结果;结合人类学“拼凑”(bricolage)的研究和对现象的动态观察,发现使用者总是首先发现需求、再寻找空间、准备材料,最后实施具体改造,此为改造操作的过程;通过以上的探究发现:使用者具有极强的应对能力,这是由自身具备的“野性思维”和极端环境下激发的需求共同促使产生的,此为使用者改造空间的动因;综合以上的系统思考与探究,发现使用者是通过对无归属空间的占据、对既有功能空间的置换和对隐藏空间的开发来实现的改造的,此为改造操作的本质。为与一般行文习惯相一致,本论文写作结构与研究思路顺序相反,即动因-过程-结果-本质。综上,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自发改造过程的重要价值,提出良性的自发改造是一条重要的城市更新路径,应与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思维并重考虑的观点,建构了一套自发改造与计划改造相结合的操作体系,并针对设计者提出相应有助于使用者自发改造的操作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