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和大血管在胚胎时期发育异常所引起的畸形,是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期发病率高达4%~10%,其中半数为严重畸形。对于某些出生后依赖于动脉导管存活的复杂先心病,产前若能明确诊断,对围产期治疗措施的及时、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二维超声是目前诊断胎儿先心病的主要技术手段。当前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领域仍缺乏明确的诊断规范及系统扫查方法。国内大多数医院仍局限于有限的四腔心切面对胎儿先心病进行筛查,部分产前诊断检查利用标准筛查法即四切面法对胎儿先心病进行筛查。因此,探讨一种有效、简便的检查方法是目前产前诊断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对于产前筛查提示心脏异常的病例如何操作才能做到准确的诊断,也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检查方法。
近几年发展的时空影像关联(STIC)技术能静态或动态地显示胎儿心脏的容积图像,其三维重建可获取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无法提供的关于胎儿心脏解剖及病理特点的海量信息,并且图像直观,这将更有助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
本研究首先应用序列扫查法对胎儿心脏进行扫查,并与常规单一四腔心切面筛查胎儿先心病及标准筛查法筛查胎儿先心病等两种方法做出比较,讨论序列扫查法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然后联合应用不同显像方式与STIC技术结合,进行胎儿心脏及大血管的三维重建,探讨获取胎儿心脏标准诊断切面的简单方法;进而应用实时三维超声结合STIC技术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探讨其相对于常规二维超声的优势。
材料与方法:
一、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共467例,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失访25例,剩余4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病例组(93例)与非病例组(349例)。应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首先应用序列扫查法对胎儿心脏进行扫查,并与常规单一四腔心切面筛查胎儿先心病及标准筛查法筛查胎儿先心病等两种方法做出比较,讨论序列扫查法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所有检查均由本人进行、另一名医生复核。运用统计学常用评价指标比较这三种方法诊断胎儿先心病的优势。
二、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共120例,应用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进行四维容积扫查。分别利用自动成像法及五步分析法获取胎儿心脏诊断切面,所有检查、数据采集及分析均由两名超声医生共同完成。将自动成像法及五步分析法各切面显示率与二维超声法获取相应切面的显示率进行比较,探讨获取胎儿心脏标准诊断切面的简单方法。
三、对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诊断的8例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行分析。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诊断切面,并采用心脏序列分析法进行分析。利用STIC技术在四腔心切面上采集容积数据,通过对容积数据的后处理来分析两条大动脉的发出位置及空间关系。所有病例均与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尸检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探讨STIC技术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相对于常规二维超声的优势。
结果:
一、序列扫查法检查时在10个切面中三血管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非病例组的显示率要显著高于病例组(X2=10.71,P<0.01;X2=7.54,P<0.01),其余各切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运用不同的检测指标对四腔心筛查法、标准筛查法、序列扫查法三种方法检查胎儿心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标准筛查法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四腔心筛查法(X2=24.84,P<0.01);序列扫查法的灵敏度在三种方法中最高,其灵敏度显著高于标准筛查法(X2=4.38,P<0.05),四腔心筛查法与序列扫查法的特异度一致,两者均与标准筛查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X2=3.02,P>0.05;X2=3.02,P>0.05),即三种方法间特异度无显著差异。三种方法相比较,序列扫查法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最高,误诊率、漏诊率及阴性预测值均最低。
二、120例病例资料中,产前超声检查116例为正常胎儿心脏,4例为法洛四联症。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116例心脏正常,3例引产后尸检、1例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为法洛四联症。
对120例胎儿心脏容积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自动成像法显示胎儿心脏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胃泡切面、腔静脉连接右房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的显示率(至少一个TUI图像可显示)分别为100%、98.3%、100%、95%、91.7%。自动成像法与二维法标准切面显示率进行比较,两种模式下左室流出道切面及胃泡切面的显示率均为100%。自动成像法右室流出道的显示率略高于二维法(X2=2.89,P>0.05)。对于腔静脉连接右房切面和动脉导管弓切面,自动成像法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二维法(X2=4.23,P<0.05;X2=5.19,P<0.05)。
对二维法和五步分析法在4个检查切面的显示率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左室流出道切面及四腔心切面的显示率均为100%,通过五步分析法右室流出道及三血管切面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二维模式(X2=4.66,P<0.05;X2=9.07,P<0.01)。
三、产前常规二维超声在所有8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病例中均表现为心脏位置、大小正常,四腔心切面对称,房一室连接异常以及至少可见一条肺静脉连接左心房。每例病例中均在四腔心切面和(或)心室流出道切面观察到室间隔缺损。通过观察心室流出道切面可发现心室一大动脉连接异常。
对STIC技术采集的容积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在三个正交平面中移动参考点的位置,在所有8例病例中均可证实心室一大动脉连接异常。STIC技术结合B-flow技术在所有8例病例中均可发现大动脉的平行排列关系并可证实主动脉在肺动脉的右侧。7例病例经产后超声心动图证实、1例病例由尸检证实产前诊断。
结论:
1.四腔心筛查法虽可检出部分胎儿先心病,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低、漏诊率较高,在临床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标准筛查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应作为常规产前筛查胎儿先心病的主要手段。
3.序列扫查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最高,是分析胎儿先心病的最佳方法,对产前常规筛查出的胎儿先心病应运用该法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4.利用STIC技术采集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通过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均可获取胎儿心脏的诊断切面,效果良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5.STIC技术可用于诊断胎儿复杂先心病,观察大血管的走行和空间关系。新技术的应用可使超声医生更好地理解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这种复杂病变,有助于提高产前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