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本文中系统的研究了聚苯胺和聚邻苯二胺的电化学聚合方法,对得到的聚苯胺和聚邻苯二胺的分子结构、导电性能和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对聚苯胺薄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笔者确定了该薄膜处于半氧化态。在单体浓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聚合体系的支持电解质(硫酸)的浓度,以及在支持电解质浓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单体的浓度,制备不同的聚苯胺薄膜,并研究所得到的聚苯胺薄膜的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将通过电化学聚合,在ITO(In-Sn2O3)上得到的聚苯胺薄膜作为发光材料,ITO作为阳极,金属Pt作为阴极,在0.1mol/L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测试PAn的电致发光性能。 通过对聚邻苯二胺(POBD)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笔者证实了在不同浓度电化学聚合下得到的聚邻苯二胺薄膜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单体在低浓度下聚合得到的聚邻苯二胺薄膜是桥式结构,而在稍高浓度下聚合得到的聚邻苯二胺薄膜则是链式结构。此外,通过对两种条件下得到的聚邻苯二胺薄膜的电导率的测试,进一步论证了我们对聚邻苯二胺的分子结构所作的推论。通过扫描电镜对两种聚邻苯二胺薄膜的表面进行观察,揭示了两种薄膜的电导率差异大的原因。利用电化学聚合,在ITO上的得到的不同聚邻苯二胺作为发光材料,ITO作为阳极,金属Pt作为阴极,在0.1mol/L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测试两种不同POPD薄膜的电致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