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次研究分析单眼发病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患者患眼与对侧眼及普通人群之间在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及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等眼球结构参数差异,旨在探讨IMH患者眼球结构参数的特点及推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外科及眼外伤专科诊断为单眼IMH的住院病人(女性69例,男性25例,年龄介于49岁至81岁),将其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分为女性研究组、男性研究组及男女全部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时期该院诊断为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住院病人(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右眼作为对照组(女性69例,男性25例,年龄介于50岁至81岁),对照组分为女性对照组、男性对照组及男女全部患者对照组。通过ThisEye电子病例系统分别对其住院病历及门诊记录进行查询和提取,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眼轴长度、角膜平均曲率、前房深度、眼部B超玻璃体后脱离情况、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轴散光)、医学验光数据、全身病史等相关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IMH女性组、男性组及男女全部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的差别。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IMH女性组、男性组及男女全部患者组患眼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的差别。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在患眼和对侧健眼纳入Cox回归分析,在患眼和对照组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卡方检验分别比较IMH女性组、男性组及男女全部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及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情况及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的差别。 结果: 1.1.女性IMH患者患眼眼球结构参数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的比较: IMH 组患眼眼轴长度为(23.04±0.68)mm,对侧眼为(22.98±0.6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为(23.08±0.78)mm,与IMH组患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患眼前房深度为(2.96±0.39)mm,对侧眼为(2.92±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为(2.98±0.49)mm,与IMH组患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组患眼角膜平均曲率为(44.47 ±1.34)D,对侧眼为(44.61±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为(44.15±3.95)D,与 IMH 组患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玻璃体后脱离比例患眼为 36/69(52.2%) ,对侧眼为 27/69(39.1%) ,对照组为40/67(59.5%),IMH 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MH 组患眼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轴散光比例分别为30/67(44.8%)、21/67(31.3%)、16/67(23.9%),对侧眼分别为 26/67(38.8%)、30/67(44.8%)、11/67(16.4%),对照组分别为 35/68(51.5%)、20/68(29.4%)、13/68(19.1%),IMH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男性IMH患者患眼眼球结构参数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的比较: IMH组患眼眼轴长度为(23.52±0.85)mm,前房深度为(3.11±0.44)mm,角膜平均曲率为(44.16±1.54)D,对侧眼分别为(23.53±0.97)mm,(3.12 ±0.48)mm,(44.12±1.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23.85 ±0.54)mm,(3.29±0.49)mm,(44.08±1.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玻璃体后脱离患眼比例为 12/22(54.5%),对侧眼为 11/22(50%),对照组为12/22(54.5%),IMH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患眼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轴散光比例分别为9/24(37.5%)、10/24(41.7%)、5/24(20.8%) ,对侧眼分别为 7/24(29.2%)、12/24(50%)、5/24(20.8%) ,对照组分别为 5/24(20.8%)、14/24(58.3%)、5/24(20.8%),IMH 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男女全部IMH患者患眼眼球结构参数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的比较: IMH组患眼眼轴长度为(23.17±0.75)mm,前房深度为(3.00±0.41)mm,角膜平均曲率为(44.39±1.39)D,对侧眼分别为(23.13±0.80)mm,(2.97 ±0.45)mm,(44.48±1.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23.29 ±0.80)mm,(3.06±0.50)mm,(44.13±3.4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玻璃体后脱离比例患眼为 48/91(52.7%),对侧眼为 38/91(41.8%),对照组为52/91(57.1%),IMH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H 组患眼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轴散光比例分别为39/91(42.9%)、31/91(34.1%)、21/91(23.1%),对侧眼分别为 33/91(36.3%)、42/91(46.2%)、16/91(17.6%),对照组分别为 40/92(43.5%)、34/92(37.0%)、18/92(19.6%),IMH组患眼与对侧眼及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在女性IMH发病的回归分析: 女性IMH组患眼和对侧眼Cox回归及IMH组患眼和对照组二元Logistic回归: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与女性IMH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1.IMH女性患者患眼较健眼眼轴长,前房深,角膜平均曲率低,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无显著差别;男性患者患眼和健眼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均无显著差别。 2.IMH患者与普通人群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玻璃体后脱离发生情况、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无显著差异。 3.男性和女性IMH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在女性中相对眼轴长,前房深,角膜曲率低的那只眼睛容易先发生黄斑裂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