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156例不同侵袭性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临床病理特点、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生存情况。从循证医学角度为以后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期间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为156例不同侵袭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根据Fletcher分级法将156例GIST分为以下四组极低危组(A)、低危组(B)、中危组(C)、高危组(D)。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侵袭性的GIST资料;χ2检验比较不同侵袭性GIST的药物临床有效率及生存率;Kaplan-Meier法分析,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四组共156例患者,这四组的性别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16)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两组间再行Wilcoxon秩和检验得知极低危和低危组(P=0.004)与高危组有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由本资料可知在极低危及低危组中以女性居多,在高危组中则以男性居多。而年龄(P=0.487)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间的发病年龄在28-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2)四组间临床症状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210)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的临床症状首发表现为腹痛,其次为消化道出血、腹胀、腹部包块及体重下降。(3)采用辅助检查的资料包括(胃镜、超声胃镜、肠镜、CT、MRI、彩超),四组在检查方式上(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算,P=0.894),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查的方式以超声胃镜为主。(4)比较不同侵袭性的GIST与发生部位的关系(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同侵袭性的GIST发生的部位有所不同。但由于本资料样本数量较小,且大部分发生部位集中在胃部,其它部位例数极少,所以不再行组间比较。由本资料可知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与危险分级可能相关。(5)免疫组化检测: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算对CD117、DOG-1、CD34、SMA、S-100(P=0.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度等级与病理免疫标记物无关。15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免疫标记物数据显示CD34阳性142/156(91.0%)例,CD117阳性145/156(92.9%)例,DOG-1阳性130/156(83.3%)例,CD34、CD117、DOG-1为高阳性率表达;另外四组间病理组织的核分裂像及大小(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算,P<0.01)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四组间核分裂像及大小不完全相同。由于四组均采用核分裂像及大小进行区分的等级,所以未行组间比较。(6)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中服用格列卫药的例数分别为1人,0人,5人,10人,临床有效率为100%,-,80%,60%。比较不同危险等级服用格列卫的人数与临床有效率的关系(根据χ2计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级别越低临床有效率越高。在瘤体的切除方式上(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算,P=0.012)四组间存在差异,极低危以内镜切除为主,低危、中危及高危组以手术切除为主。(7)四组间的五年生存率经(根据χ2计算,χ2=0.023)存在差异,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0%、80%、40%、20%。结论:1、除了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外,性别、部位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也可能相关。2、辅助检查包括(胃镜、肠镜、CT、MRI、B彩超),但是最终的确诊手段仍有赖于行病理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3、伊马替尼对不同侵袭性胃肠间质瘤均有效,且级别越低效果越好。4、在瘤体的切除方式上除极低危行内镜下切除,其它三组为了安全起见,均建议行手术切除。5、间质瘤中极低危及低危患者五年生存率较高,中危及高危的患者由于具有向恶性侵袭转变的风险,五年生存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