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表现复杂等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新型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消化性溃疡的近期愈合率有所提高,但溃疡愈合质量仍不够理想。中医药防治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导师整体学术思想,我们认为,脾胃虚弱、郁热内阻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机,在其发病过程中脾胃虚弱是其根本,而郁热是其标。从而确立益气清热、制酸护膜为基本治疗大法,并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拟定出经验方-益气清热护膜方。本研究是对以“益气清热、制酸护膜”之法拟成的益气清热护膜方进行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的研究,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U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试验方法:收集6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药组(益气清热护膜方组)和西药组(奥美拉唑组)两组,各为30例,对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进行评估。2.动物实验方法:制作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益气清热护膜方低剂量组(YQHMF-L)、益气清热护膜方中剂量组(YQHMF-M)、益气清热护膜方高剂量组(YQHMF-H)、奥美拉唑对照组(Omeprazole)。其中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中药各剂量组予益气清热护膜方灌胃治疗14天,西药对照组予奥美拉唑灌胃治疗14天。于灌胃给药后第15天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学以及NO、ET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粘膜中EGF、EGFR、PDGF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粘膜中VEGF、bFGF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两组胃镜下溃疡愈合率及临床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中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两组HP根除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动物实验结果:YQHMF各剂量组及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YQHMF各剂量组及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ET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YQHMF各剂量组大鼠胃粘膜EGF、EGFR、PDGF、VEGF、bWGF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1.“益气清热,制酸护膜”之法拟成的益气清热护膜方,能够显著的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且在抑除HP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2.益气清热护膜方能够明显改善胃溃疡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提高胃粘膜NO含量,增加胃粘膜中EGF、EGFR、PDGF、VEGF、bFGF的表达,同时显著降低胃粘膜ET含量,从而促进溃疡愈合,并能有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