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耕地的现状是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在耕地利用中存在着耕地人均量少;耕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耕地生产力地区性差异大;耕地后备资源面临枯竭,利用难度较大的土地数量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护和利用耕地的时候要求确保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守住基本农田和高产农田的红线。耕地的质量评价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是目前应该得到重视和开展的工作。其本质是为了揭示耕地质量高低和耕地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这对确保中国13亿人口粮食需求、推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耕地的保护和研究势在必行。全面摸清筠连县的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其耕地质量等别,有利于调整筠连县土地的利用布局结构和合理安排区域内耕地的各项建设项目。本文在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的条件下,结合筠连县的实际情况,把县域内所有耕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尔斐法构建了筠连县的耕地分等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确定指定作物的各参数和质量分,结合GIS软件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对筠连县耕地进行评价;根据筠连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的土壤分布和土地整治因素,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当地的耕作的实际情况提出耕地的利用建议。论文研究主要成果有:(1)构建了筠连县耕地分等参数指标体系。结合上一轮成果资料以及对相关筠连县耕地资料分析验证,最终以有剖面构型、效土层厚度、地貌类型、土壤pH值、地形坡度、有机质等因子构建分等因子指标体系,以及最终查证和确定了指定作物的生产潜力指数、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指定作物的质量分;(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筠连县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把筠连县所有耕地按照质量优劣划分为耕地国家自然等别为8等耕地450.72hm2,9等耕地9061.42hm2,10等耕地26712.77hm2,11等耕地0.24hm2。耕地国家利用等别为6等耕地0.59hm2,7等耕地1489.03hm2,8等耕地3201.35hm2,9等耕地14252.59hm2,10等耕地13520.56hm2,11等耕地4562.02hm2。耕地国家经济等别为7等耕地1023.16hm2,8等耕地3049.28hm2,9等耕地15130.54hm2,10等耕地13261.92hm2,11等耕地4561.2hm2。(3)利用ArcGIS软件和excel软件对筠连县耕地成果与上轮成果进行比较,其变化的总体情况是与上轮相比筠连县耕地国家自然等别8等和9等的面积比例比上轮评价结果分别上升到了1.22%和26.64%;10等下降到了72.15%;11等没有变化,耕地面积增加108.61hm2;与上轮成果相比筠连县耕地国家利用等别的7等地的面积比例由2.72%上升到了2.76%;8等地的面积比例由8.18%上升到了8.24%;9等地的面积比例由40.60%上升到了40.86%;10等地的面积比例由35.94%下降到了35.82%;11等地的面积比例由12.56%下降到了12.32%;与上轮成果相比筠连县耕地国家经济等别的6等地的面积未变;7等地的面积比例由3.89%上升到了4.02%;8等地的面积比例由7.63%上升到了8.65%;9等地的面积比例由39.30%下降到了38.49%;10等地的面积比例由36.62%下降到了36.52%;11等地的面积比例由12.56%下降到了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