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就开始从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的角度转变,学习者的个性、情感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教育者们意识到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本身所决定的,其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受影响的各种情感因素中,焦虑最具危害性、影响最大。国外对于外语学习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理论也相对成熟,其代表人物Scovel,MacIntyre,Gardner,Lambert,Horwitz,Young等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环境下的目的语学习及其与语言焦虑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鲜见对中国环境下外语学习中焦虑现象的研究。在中国,学者们也逐步意识到包括焦虑在内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然而与巨大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如刘润清、吴一安、戴曼纯、文卫平、吴丁娥等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成果。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语言焦虑理论、促进中国英语教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从整体上来讲多是关于情感因素重要性的理论阐述,其中鲜有研究涉及到外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受焦虑的实际情况。近几年国内更多的研究者的工作主要是对国外焦虑研究的介绍,也有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但主要聚焦在焦虑跟学习成绩的相关度上,或者即便涉及更多相关变量,调查也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这一主要课堂变量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本研究决定以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与教师两个维度出发研究英语课堂焦虑问题。针对学生,作者根据霍尔维茨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结合学生现状编制了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定性研究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学生的焦虑状况与英语课堂上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焦虑程度与其成绩、性别、生源地、学习态度、自我认知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相关度,寻找引起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针对教师,作者拟结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三个环节对教师进行研究,旨在了解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认知程度,观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关注及调控,寻求减少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焦虑的有效方法。作者对西北地区三所大学的354名学生和22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同部分学生和教师展开了访谈交流,在兰州理工大学进行两次课堂观察。研究结果显示354名学生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焦虑程度不同受到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态度、自我认知、性格等多重个人因素影响。造成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有---课堂交流、教材、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观念以及考试等。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给予焦虑感很强的学生特别的帮助和引导,但半数以上教师未曾从理论层面研究过外语学习焦虑,所以无法以系统、科学的方法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外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尽量营造出一种使学习者身心放松的英语课堂气氛,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学,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以使他们建立自信;第二,学生自身应增加外语听、说的训练,并培养英语学习策略意识,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以减轻或克服外语课堂上的焦虑感;第三,教育管理部门应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同时为学生编选难度适当的教材,以免因其难度过大而造成学生过度焦虑。焦虑等情感因素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因此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学会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相关理论,努力消除教学中的情感障碍,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