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面世以来,便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是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胡塞尼也凭这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坛上的一匹黑马。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阿富汗真实历史为背景,融虚构与现实为一体,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本文以主人公哈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法国理论家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分析哈桑身上的替罪表征,进而从一种新的文本批评视角揭示出哈桑和他所代表的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引起人们思考阿富汗战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作者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代表作《追风筝的人》,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一章是理论基础,介绍了替罪羊理论及其发展研究,继而引入了本论文中所使用的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中的四种迫害范式,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论文的第二章阐述了哈桑作为替罪羊身上所具有的特殊标记,包括哈桑典型的蒙古后裔的长相和天生的兔唇等外貌特征,以及其顺从和固执的内在性格特征,这些特殊标记使他成为被指控的对象,揭示了他被选作替罪羊的原因。第三章阐述了哈桑作为嫌疑者所被指控的罪行,分别从历史、宗教和家庭方面,并结合当时的阿富汗背景,揭示了哈桑被迫成为他人替罪羊的无辜与无奈。第四章介绍了吉拉尔迫害范式中的最后一种,即对受害者哈桑的迫害,包括语言迫害,即他的家人阿米尔以及亲生父亲的欺骗和他人在语言上对他的侮辱与伤害;身体迫害,指阿塞夫对他的猥亵和塔利班对他的屠杀;心理迫害,不仅仅是哈桑本人受到的心理伤害,还有他的儿子索拉博所受的可怕心理创伤。结论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本论文运用替罪羊理论,来揭示哈桑身上的替罪表征和他所遭受的指控以及迫害,并挑明了哈桑作为替罪羊的悲剧事实和他所代表的阿富汗哈扎拉民族的悲惨境遇,特别是战乱时期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沉沦。本论文揭示了小说作者对阿富汗少数族裔的深切同情和对塔利班集权统治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揭露了阿富汗社会存在的巨大矛盾冲突,表明了这部小说对战后社会文化重建所具有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