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成为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统称,具有缓慢渐进的自然病程,且发病十分隐匿,易失去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中医中药在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有助于提高CKD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现结合艾灸治疗,为寻找更有效的中医药综合治疗作进一步的探索,用于临床以更大程度地缓解CKD患者的临床症状,以期延后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更好的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通过临床非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艾灸干预)与对照组(艾灸未干预),共52例,每组各26例。治疗组由医者指导患者自行用艾灸温和灸中脘、关元穴,每穴每次灸15min,每日1次,治疗3个月或以上。而对照组以常规的中西药基础治疗给予。两组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学的相关检测以及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的调查。疗程结束后,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处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7(6,9)和5.5(4,6.2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别为7(6,8)和6(4,7),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能改善慢性肾脏病的症状。2.中医证候的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5(4,6)和3.5(3,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分别为5(4,6)和5(3,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气虚血瘀证侯积分皆改善。3.治疗组治疗前肌酐值为124.70±25.13umol/L,治疗后为117.23±25.77umol/L,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肌酐值为124.15±30.67umol/L,治疗后为119.60±32.20umol/L,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前后比较血肌酐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血肌酐有所下降。4.在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中,有效12例,稳定13例,无效1例,总起效率96.1%;对照组中,有效4例,稳定17例,无效5例,总起效率80.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基础治疗加用艾灸可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5.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有效16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61.5%;对照组有效8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艾灸可加强中医药对主要症状的疗效。结论:1.艾灸与中西医基础治疗对缓解CKD症状皆有稳定作用。2.艾灸与中西医基础治疗对CKD气虚血瘀证候积分皆有改善作用。3.艾灸在CKD治疗中有协同增强作用。4.艾灸作用不可忽视,可进行艾灸的普及教育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