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下游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直接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了解梅雨旱涝发生的物理机制,探索梅雨气候变异的成因,为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近百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全球海表温度、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及北极海冰等资料,利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从海洋、大气、海冰这三个气候系统重要成员的角度出发,并从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入手对它们本身的结构及其与梅雨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全球海温呈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型态的典型空间分布。长江中下游梅雨具有十分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它与全球海温年代际尺度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最显著的是西北太平洋。当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及附近区域的海温处于偏冷阶段,赤道中东太平洋、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及印度洋中部海温处在偏暖阶段时,长江中下游易出现多梅雨的趋势,即当海温处于厄尔尼诺(拉尼娜)型态时,长江中下游梅雨处于偏多(少)趋势的可能性大。海温年代际分量对梅雨年代际变化趋势的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而前期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黑潮、暖池附近及印度洋等海域的海温年际尺度的异常变化是夏季梅雨异常的主要信号区域。 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典型空间分布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高纬地区与中纬地区呈现典型相反的位相变化。即以极地为活动中心,沿纬圈呈环状的分布型态是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年代际尺度分量场中最基本的分布结构。它与梅雨年代际分量有十分清晰的关系。两者年代际尺度的相关反映了北半球气压存在的环状分布结构的大尺度变化为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变化提供了气候背景。当这种结构处于偏强时期,梅雨相应地处于偏多阶段;当这种结构处于偏弱时期,梅雨易出现偏少阶段。前期冬、春季北大西洋,地中海和我国大陆地区与高纬的冰岛及北欧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相反的分布结构是夏季梅雨异常的强信号。 北极各海区海冰面积年代际分量都显示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不同海区各季节的海冰面积在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分离后海冰年代际尺度变化与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