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传统的生产要素驱动模式正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发展,空间连接的形式和通道变多,城市间联系成本越来越低,使得跨区域创新合作的要素流动、合作方式以及分工模式发生改变,打破单一区域的空间范围,区域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关系变得密切而频繁。创新成果与人力资本等的区际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跨区域创新合作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越来越小,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虚拟网络特征,其传统的“毗邻效应”从场所空间拓展到“流动空间”,区域间相互作用不断的强化,逐渐表现为多个中心节点的网络化区域空间结构。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跨区域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城市与区域间的创新合作网络正在不断的影响着其整体发展水平,成为重构区域空间格局的核心动力。当前的区域创新研究所关注的重要大多集中于单个城市或区域的空间范围,忽略了城市或区域外部的创新环境、城市与区域间的联系强度。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建立在区际要素流动、合作方式与分工模式基础上所引发的“创新网络”,从空间的视角,关注空间创新网络的结构、效率与结构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把握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关键问题,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空间结构调整,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别于传统的地理空间网络,本文所定义的空间创新网络是指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城市或区域节点为代表的,包含城市或区域内部各种创新主体的关系的总和,并其在跨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为具有一定网络特征的空间结构形态。空间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显著的关联特征与三维流动性,具体表现为城市与区域间技术知识创造、转移等逐渐拓宽原有的本地化空间约束,在开放性的网络生态环境下从事各种创新成果交易、创新主体流动与项目研发合作等活动。在此客观基础上,当前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包括流动空间的提升,从网络的角度研究区际创新要素共享、积累与流动等,这对于传统区域创新、区域经济与及地理研究理论中在没有网络分析的情况下对空间结构整体信息在创新空间演化分析中的缺失,提供了重要的解析视角,本文所提出的空间创新网络或会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向、新热点。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内容是试图将“空间创新网络”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到理论与实证研究当中,结合新经济地理学、流动空间研究以及复杂系统网络等前沿研究学科,对空间创新网络的形成与作用机理、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等进行系统性的阐释和研究,运作社会网络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工具方法,对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结构特征进行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掌握其演变规律,以弥补传统区位理论对跨区域创新合作解析所出现的不一致情况,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基于以上背景,在对空间创新网络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空间创新网络界定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城市或区域节点为代表的,包含城市或区域内部各种创新主体的关系的总和,并其在跨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为具有一定网络特征的空间结构形态。”并建立起“内涵解析-机理研究-实证分析”三位一体的空间创新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在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地理研究等研究和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空间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从区域尺度和领域尺度两个方面对空间创新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典型的创新极化现象,最后对创新合作与城市发展、信息建设与金融支撑等方面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全国尺度对创新合作与其他三大影响因素网络的耦合系统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论文共划分为九个章节,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安排如下,概括性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界定空间创新网络的概念与内涵。介绍知识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空间创新网络的内涵演变以及与传统区域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在客观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借助多学科相关理论,对空间创新网络的形成动力与作用机制,及其结构模式与结构特征等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地理与网络二重属性,最后明确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的空间创新网络研究思路。 第二,空间创新网络的多维度解析与模型构建。根据多尺度以及不同维度下的空间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基于场所空间、流动空间以等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以研究空间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空间形态及网络效应为目的,本文建立起改进引力模型、改进辐射模型、连锁网络模型、区位优势熵值模式、计量分析模型等模型集,为后续的空间创新网络结构测度与分析,以及耦合效应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第三,进行多尺度下的空间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实证分析。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空间创新网络拓扑结构的测与分析是其运行机制与状态以及其演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在模型工具集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城市竞争力、城市创新流以及网络增长效应等视角,建立起全国区域、城市尺度下的省市空间创新网络,并通过中心性、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核心边缘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等,获取并解析空间创新网络的基础信息特征;其次,在典型区域与城市的研究方面,以京津冀及北京市为例子,分析特定都市圈以及特定中心城市对中国省市整体空间创新网络的吸引与辐射效应;在典型领域方面,结合“十三五国家创新发展规划”,进行中国科技创新网络的定量分析,给出行业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四,进行空间创新极化典型现象测度与分析。路径依赖性与循环积极性使得创新主体的行为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代表性主体的行为不同;在空间创新网络的典型现象分析方面,本文从三大区域与八大区域两个维度就目前中国创新极化现象进行量化的测度与分析,在背景研究与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关测度模型,计算1996-2015年间省市空间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与节点关联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模型、ER极化指数、EGR极化指数以及LU极化指数,进行空间创新极化典型现象的可视化分析,相关数据,反过来为其极化现象的动因分析提供量化数据的支撑。 第五,进行空间创新网络的多层耦合效应分析。以复杂性为视角,协同论与耦合论相结合,建立了空间创新网络概念下,创新合作与城市发展、信息建设以及金融支撑三方面的耦合度与耦合关联度模型以及重心模型,在空间创新网络-其他空间网络耦合模型的基础上,从时空演化的角度,进行了耦合效应的耦合与演化程度的量化测度与分析,得出创新合作与其它关键要素两两间的耦合关系。 第六,在前文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空间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文章最后对全文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多尺度、多维度、典型现象与耦合效应分析的基础上,为中国空间创新网络发展的研究提供研究借鉴,指出中国空间创新网络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空间创新网络发展方面的布局思路,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