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流行病学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高发,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而且一旦延误诊治,将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治疗CSM的“金标准”是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然而大量文献报道显示,ACDF术后将出现邻近节段的退行性病变(ASD),有些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近年来脊柱非融合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植入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与同期行ACDF钛板内固定的患者进行中期随访和回顾性对比,观察该种术式是否能够有效预防术后ASD,以丰富该病的治疗方法。方法筛选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在我科行DCI植入术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共15例,女性共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5岁,其中受累节段为C4-5单节段的共有6例,C5-6单节段的共有12例,C6-7单节段的共有5例,纳入DCI组。筛选同期在我科行ACDF患者47例,其中男性共3l例,女性共16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其中受累节段为C4-5单节段的共有3例,C5-6单节段的共有21例,C6-7单节段的共有13例,纳入ACDF组。对两组患者从性别、发病年龄、病变节段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系统的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排除标准:颈椎重度不稳定,严重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重度骨质疏松,目标间隙严重狭窄或自主融合,骨性颈椎管狭窄,椎体骨折、肿瘤、感染,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及对金属过敏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颈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结果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受损;并接受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光片,CT及MRI,检查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及颈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所有患者术后24、36、48个月末均于门诊行完整的专科检查,记录各随访期末的JOA评分,并拍摄X光平片记录目标间隙的高度和活动度(ROM),及其上下相邻节段ROM,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分析定量资料,纵向组间比较采用多样本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4-48个月随访,平均44个月,术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CDF组所有患者术后X光平片显示手术节段骨性融合优良,内固定材料无松动、塌陷、脱落等。DCI组内固定无松动和移位发生。两组术后各期的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目标节段ROM各随访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上下相邻节段ROM各随访期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上下相邻节段ROM各随访期末均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期末上下相邻ROM组间比较,ACDF组大于DC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恢复并维持椎间隙高度。与ACDF比较,DCI为手术节段提供持续的动态稳定,对延缓ASD的发生可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