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步入汽车社会之际,道路交通领域暴露诸多难题,交通冲突加剧,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与环境、能源间关系紧张以及交通发展不平衡。传统单纯的技术与制度治理虽然在短时期显示成效,但难以融入社会精神层面以保证汽车社会持续、长效的健康运行。中国道路交通治理亟需加强伦理介入。从学科层面上看,伦理视域下的交通治理研究,可以深层挖掘交通与社会、交通与环境以及交通人际的深层伦理关系,从而丰富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学科还有应用伦理学的内容。从现实层面看,交通伦理研究能够提升汽车社会进程中交通发展的理性能力,促进交通与环境的和谐,消解交通人际冲突,并促进交通制度的有效变迁。本文运用个人体察与社会访谈相结合、一般价值准则与具体交通问题双向互动、系统研究、交叉比较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综合研究交通治理的伦理问题,形成以下研究成果:(一)总结了汽车社会交通文化发展规律。纵观汽车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交通文化从初期的个体自由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交通权利自由的理性追求,未来汽车社会将以整体价值追求为导向。(二)对汽车社会道路交通伦理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包括交通共同体关系、交通个体权利与制度安排间关系、交通与环境的关系。(三)对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进行了伦理分析。从伦理文化层面分析造成中国道路交通难题有四大根源,即传统价值被疏离的文化状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效率中心的政策导向。(四)总结了发达国家与地区汽车社会进程中交通治理特点并进行了伦理分析。总观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治理的伦理经验,其共同特点是贯穿着关注人身健康安全以及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在多方合作交通治理、交通权利保护以及发展多元交通模式上,欧美日诸国各有特点。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汽车社会初期都一度陷入“车本位”设计与规划误区。(五)探寻中国道路交通走出困境的伦理出路。首先,以权利保护作为交通治理的伦理核心,保护交通个体的生命健康权,尊重平等的交通权利,规范政府收费扩大路权开放。其次,以培育交通共同体文化作为交通治理的伦理纽带,从个人中心取向走向共同善的追求,综合发挥政府、公众、民间组织、企业多方面力量,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同时结合汽车社会特点,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优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共同体文化体系。第三,在现代交通中重建交通个体的主体间性,化解日益严峻的交通人际冲突。(六)中国汽车社会交通伦理的实现机制交通治理中应引入对话与商谈机制,以促进伦理共识的形成。构建融通中西的交通文化以克服技术异化。在交通政策制定与评估中,引入伦理评价,将政策论证与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联系起来,使政策设计更为合理,更易于为社会接纳。
其他文献
道路货运业是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较早的产业之一,随着道路货运的快速发展,道路货运市场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增多,面对本身的行业特性和道路货运市场失灵,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政府对道路
由于化学学科具有实验性和理论性,学生难以将两者从原理上联系起来,这是学生学习时难以越过的“坎儿”,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难以越过的“坎儿”。为了使师生能顺利逾越这些教学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速率高,混凝土的导热性能不好,造成混凝土内外存在温差和内部约束,混凝土分层浇筑其收缩形成外部约束,最终产生裂缝,工程中虽然特别重视,但此类裂纹仍在工
随着对断层封闭性的深入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促使人们运用许多数学方法来研究断层的封闭性。本文总结了现有的数学研究方法,即非线性映射法、灰色关联法、逻辑信息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推进,乡镇的经济水平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建筑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风俗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时代性与地域性相互交织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邻里关系走向冷漠,邻里场所的影响力和约束力逐渐消失。立足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建筑学、交往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将邻里和谐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入,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形式,改变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传统购物方式不同,网购不仅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提高了交易效
当今社会面临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在普遍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之下,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土建筑作为最古老传统的建筑形式,以其较低的能
今天,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被人们熟知,最初雕塑并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它由人类最原始的活动而来,随着文明发展逐渐成为艺术门类之一。在当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所带来
财务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主体的投资人、债权人提供一定种类且满足信息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应满足怎样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