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抗菌肽对高精育肥成都麻羊部分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其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禽类、猪、肉兔和水生动物,而关于抗菌肽对反刍动物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分析比较高精育肥成都麻羊饲料中分别添加复合抗菌肽(PBD-m I:LUC-n=1:1)和瘤胃素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抗氧化指标的差异,旨在探究复合抗菌肽对高精肥育肥成都麻羊部分血清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复合抗菌肽应用于反刍动物饲料添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25只健康、体重相近(23.69±0.42kg)的6月龄雄性趋势成都麻羊,随机分为5组。适应饲养一周后开始正式试验,其中,I组为正常精料对照组;Ⅱ组为高精料对照组;Ⅲ组为高精抗菌肽组,在高精料基础上添加复合抗菌肽2g·d-1·goat-1;Ⅳ组为高精瘤胃组,在高精料基础上添加瘤胃素50mg·kg-1·d-1全混合饲料;Ⅴ组为高精混合组,在高精料基础上分别添加复合抗菌肽2 g·d-1·goat-1以及瘤胃素50 mg·kg-1·d-1全混合饲料饲料。试验期共60d,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20 d,除正常对照组每期精粗比均为40:60,其余四组3期饲料精粗比例依次为60:40、70:30、80:20改变。于试验期第0 d、20 d、40 d和60 d晨饲前对每组全部麻羊进行颈静脉采血,使用ELISA、可见光法、FRAP显色法、羟胺法等技术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含量;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12、TNF-α、IFN-γ、IL-4、IL-10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抗氧化指标SOD、CAT、T-AOC、GSH-Px活性。试验结果:(1)高精料饲喂提高了成都麻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含量,但效果不显著(P>0.05);而单独添加复合抗菌肽或混合添加抗菌肽+瘤胃素能够显著提高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第20、40、60d均显著)和Ig M(第40d显著)的含量(P<0.05),也能提高血清Ig G的含量但不显著(P>0.05),且两个组相比较,单独添加复合抗菌肽的提高效果更好;而高精日粮中单独添加瘤胃素对成都麻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四个高精料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含量在第60d时均较第40d时有所降低。(2)高精料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育肥成都麻羊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2、IL-6、IL-12、TNF-α、IFN-γ与抗炎因子IL-4、IL-10的含量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显著(P>0.05);而单独添加复合抗菌肽或混合添加抗菌肽+瘤胃素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含量,在第40 d达到显著效果(P<0.05),单独添加复合抗菌肽与混合组相比效果更好;而高精日粮中单独添加瘤胃素对其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四个高精料组麻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在第60 d时均较第40 d时有所降低。(3)高精日粮在第20、40 d极显著提高了麻羊血清中CD3+数量(P<0.01),在第40 d时显著提高了CD8+细胞比率(P<0.05),且高精料极显著提高了麻羊血清CD4+/CD8+的比值(P<0.01);在高精日粮中添加复合抗菌肽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其血清的CD3+数量、CD4+及CD8+的T细胞亚群比率以及CD4+/CD8+比值(P<0.05或P<0.01);而混合添加也能显著提高麻羊的CD3+数量、CD4+及CD8+的T细胞亚群比率(P<0.05),但效果不如单独添加复合抗菌肽好。单独添加瘤胃素对麻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四个高精料组麻羊血清CD3+数量、CD4+及CD8+比率以及CD4+/CD8+比值在第60 d时均较第40 d时有所降低。(4)饲喂高精日粮会降低育肥成都麻羊血清抗氧化指标SOD、CAT、GSH-Px、T-AOC活性,添加复合抗菌肽可以提高其抗氧化指标活性,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且在第40 d时差异最显著(P<0.05或P<0.01),添加瘤胃素对血清中抗氧化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效果不如抗菌肽,且二者联用的效果与单独添加抗菌肽对麻羊的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精日粮中添加复合抗菌肽可以提高育肥成都麻羊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的含量,促进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2、IL-6、IL-12、TNF-α、IFN-γ与抗炎因子IL-4、IL-10的分泌,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提高其血清抗氧化指标SOD、CAT、GSH-Px、T-AOC活性。说明添加复合抗菌肽能提高高精育肥成都麻羊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其他文献
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渊源、国家战略部署和区位条件,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工业结构已逐渐由重化学工业主导。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拥有丰富资源的资源型城市很大程度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同时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位于西部与东北部,在初期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产生地理信息的重要渠道,据统计,接近70%的互联网数据与地理信息有关。由网络生产的空间位置数据已经与专业采集设备收集的空间位置数据总量相当。从文本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位置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文本中的位置信息包括地理命名实体和相对位置信息两部分,地理命名实体即为文本中的地名和部分组织机构名,相对位置信息依附于实体而存
龙葵素(Steroidal Glycoalkaloids,SGA)是茄科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次生代谢物,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铃薯块茎中龙葵素含量随着萌芽而逐渐上升,与萌芽呈显著正相关,并在芽和芽周部位呈现异常的高含量,前人研究表明,块茎中低龙葵素含量显著影响块茎萌发,但是龙葵素能否促进马铃薯块茎萌芽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基于马铃薯块茎萌芽转录组数据,筛选分析了龙葵素代谢通路的主要
交叉换乘车站后建车站基坑开挖势必会对已运营车站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已建车站的安全运营成为了地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郑州市轨道交通1、5号线交叉换乘车站后建车站基坑项目为研究背景,依托工程勘察资料选取材料参数,运用岩土工程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分析在有、无水平斜撑情况下基坑开挖对临近已运营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影响;重点分析了优化方案(取
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但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飙升,国内大豆生产安全严重告急。间套作是提高大豆等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对解决粮食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间套作系统中,临近冠层或高位作物的遮荫会导致大豆受到荫蔽胁迫,严重影响了间套作下的大豆产量。植物对荫蔽胁迫的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荫蔽调控机理已有大量详细的研究,大量的拟南芥蛋白被鉴
半夏作为一种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传统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强肠道输送能力等多种功效,在中药材市场中需求与日俱增,半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本文围绕半夏珠芽繁殖上的困境首先进行了珠芽等级分级和响应面法优化萌发条件,从珠芽萌发过程中其贮藏物质、氨基酸类、内源激素和酚类物质等生理生化等变化规律入手进行了研究,探究出了半夏珠芽的适宜萌发模式以及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规
吐丝后是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延缓其叶片衰老,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增强碳氮代谢水平是提高玉米产量的生理基础。本研究以耐密植宜机收玉米杂交种正红6号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密度水平常密(A1:52500株/hm2)、增密1(A2:67500株/hm2)和增密2(A3:82500株/hm2);4个氮肥水平:全氮处理(B3:240kg/hm2)、减氮25%(B2:180kg/hm2)
合理的作物群体结构有利于截获光合有效辐射,减少漏光损失,并且充分缓解了个体间的矛盾,实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协同增益,是缩小作物产量差距、全面提升产量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川南、川中、川东北三个套作玉米主产区高产田的调查分析,并以套作农户水平栽培模式、净作为对照,以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管理等综合措施下形成的套作超高产栽培模式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套作条件下超高产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光合特性、物质积累特征、产
烟草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模式植物,为了探究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水平对烟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试验通过PEG-6000对烟苗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并提供3个不同浓度梯度氮素营养,并对烟苗主要生理指标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水平烟苗生理指标分析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水平对烟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使烟苗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下降,这些指标随着供氮
小麦赤霉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还可能危害人畜的健康,筛选小麦赤霉病的抗源和研究赤霉病拮抗细菌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392份不同小麦品种(系)和小麦赤霉病拮抗菌I2为主要研究材料,其中小麦赤霉病拮抗菌I2是本实验室从雅安小麦田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目前已对其拮抗能力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对39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田间抗性鉴定;对小麦赤霉病拮抗菌I2的培养条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