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临床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矫正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诊断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并进行临床资料整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眼球运动、6m及33cm斜视度、同视机Ⅰ、Ⅱ、Ⅲ级功能以及动态立体视检查,观察患者术后的眼位情况、残余斜视度数以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4例外斜视患者术后1-3天正位率88.6%,术后6个月正位率77.2%,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近期和远期的看近、看远斜视度,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0,t=-28.764,t=-21.815,t=-19.114,P=0.000,P=0.000,P=0.000,P=0.000,P<0.05)。术后6个月同时机Ⅰ、Ⅱ、Ⅲ功能及动态立体视人数较术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36, χ2=15.006,χ2=20.230,χ2=2.928,P=0.000, P=0.000,P=0.000,P=0.003,P<0.05)。其中术前10例具有融合功能的患者,术前融合集合范围平均为9.9°(SD=1.73),术后融合集合范围平均为18.80(SD=4.96),术前、术后融合集合范围比较有显著差异,且术后融合范围较术前扩大(t=5.417,P=0.000,P<0.05)。手术年龄与远期眼位正位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0,P>0.05)。4-11岁年龄段患者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12~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37,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可以有效矫正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斜视矫正术后患者的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年龄是影响术后重建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越早手术治疗,术后远期恢复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脂水平特点和增龄变化。方法:收集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病例,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对新疆地区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0~14岁疑似结核病患儿共115
碟形湖作为鄱阳湖的子湖,孕育了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而关于鄱阳湖碟形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少,于2017年1,4,7,10月对鄱阳湖3个碟形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
目的: 探讨CEMRA3DTRICKS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6年9月~2008年3月,46例临床疑诊为血管源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的病人,在我院接受CEMR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