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组织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基于沈阳市四个国企单位的实证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另外,组织认同包括认同的心理与认同的行为,组织认同的三种类型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本文也做出了回答。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如何通过建构有效的社会认同去促进社会和谐,即社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本文认为社会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们的社会认同决定的,而影响人们社会认同的途径又是由组织认同引发的,本文把组织认同、社会认同与和谐社会串联起来形成本文的主要脉络。   主要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首先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对组织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研究现状,然后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献法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使用了508份调查问卷,调查了四个国有企业。通过SPSS软件处理了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组织认同心理的三种类型确实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当个体的组织认同心理各方面都有所实现时才会促使其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笔者使用社会交换理论对这一论证进行了理论支持。本文也说明了组织认同心理与社会认同心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得出成员的组织认同心理程度影响着他的社会认同度,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是通过组织实现的,组织是搭建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媒介,成员对组织的认同程度越高,对社会认同就会越高。这一结论是通过社会认同理论来支持的,社会认同理论涉及到自我参照和积极区分,成员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形成对比,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比较,而人们所获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实实在在通过其所在的单位组织实现的,个人在组织中各种需求的满足恰恰影响着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可见社会认同与组织认同确实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认同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当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表示高度认同时,他就会努力保护当前那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否则就会因为不认同而可能导致社会冲突与矛盾,进而不利于社会和谐。可见,社会认同确实能够影响社会和谐。  
其他文献
城市化背景下,征地农民逐渐成为一个既不同于农村人又有别于城市人的新群体;由于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冲击,他们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自身的特质。南京市龙潭“两半村”征地农民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区的功能、治理主体、利益主体、社会需求等都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传统单一中心的行政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本文以社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急剧增加,其群体内部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与老一辈农民工迥然不同的新的一代农民工进入了社会舞台,成
中国正在经历着急速的社会转型,尤其是在明确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位制社区在轰轰烈烈的房改大潮下迅速解体
家庭研究在个人、国家及社会等研究领域中似乎并不受瞩目,概因为社会在独立于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出现,同时,众多作者以社区,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为研究对象也使家庭研究似乎至
本文以农村公共品供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最早实行“土地承包五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黔北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对一个村庄近30年(自1980年始,至2009年止)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