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自独立以来先后都开启了民族/国家双重构建之路,相对于其他的中亚国家而言,哈萨克斯坦在民族/国家双重构建的道路上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相对温和,但也在逐步推进“去俄罗斯化”,“民族化”,“全球化”的工作。其中,2012年12月14日发生的事件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国情咨文中对哈萨克文字拉丁化改革期限进行了首次明确规定,提出至2025年完成该项改革工作。这次拉丁化改革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身份认同研究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即认为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并不是人类社会形成时就固有的产物,而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建构。换言之,本论文支持国家与民族是一种想象的,“被建构的”共同体这一观点。社会认同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认同,一个是国家认同,另一个是民族认同,需要在以语言为核心和基础的众多象征符号系统中进行再生产,并促进象征符号系统的转型;在此过程中,新的民族构建和国家构建必然以完全否定或至少是部分否定曾经的共有历史,强调与过去的差异和自我的特殊性就成为了必然的历史性选择。除此之外,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语言,对于语言的改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情势的制约。因此,本论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哈萨克斯坦主体民族语言的文字改革和文字规划等语言政策本身的讨论,而且还在于借此把哈语拉丁化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展示这一选择与哈萨克斯坦在后冷战时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哈语拉丁化的时代背景,即哈萨克斯坦在苏联解体后的民族构建与国家构建的演化过程;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同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后苏联空间突厥语国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文字改革对哈语拉丁化的借鉴意义;第三章将重心回到对哈语拉丁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变化的研究中;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哈语拉丁化改革与哈萨克斯坦民族构建和国家构建的关联性。具体而言,本章借用了“时间-空间-人”的认同构建模式,并将其认同构建模式与哈语拉丁化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本论文的研究。最后,在结语部分将对照《哈萨克斯坦-2050》的规划,试图推测《哈语-2050》的未来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哈语拉丁化改革与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双重构建的相互关系,与同是苏联解体后施行类似文字改革的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三国进行对比,探寻哈语拉丁化改革背后的主导因素。本论文认为,哈语拉丁化是哈萨克斯坦试图在保有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和哈萨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的主体性基础上,借由对传统的扬弃实现本国第三次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从后苏联国家的相关历史经验看,哈语拉丁化不可能一蹴即至,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