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指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以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为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腰背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疼痛减轻,后伸或久立疼痛加剧;而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分胸段、腰段、胸腰段与弥漫性脊柱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已成为当今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其微创的手术方法及显著的止痛效果被患者广泛接受,并使其在临床上迅速开展。压缩椎体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许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共识。本研究通过对骨折椎体行单、双侧后凸成形术(PKP)的效果对比,来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于我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8例,其中97例获得了超过1年的随访,按手术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手术组58例85节椎体,其中男9例,女39例,年龄50~87岁,平均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手术组39例55节椎体,其中男5例,女34例,年龄52~88岁,平均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手术,术后观察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后凸矫正、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4±36)min,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3.5±1.7)ml,术后随访12~35个月,平均(20±2.6)个月;双侧组平均手术时间(110±27)min,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4.7±2.1)ml,术后平均随访(18±3.1)个月;疼痛VAS评分:单侧手术组术前为8.1±2.5,术后为2.6±1.8,末次随访为2.9±2.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7, P<0.05);双侧手术组术前为8.2±2.1,术后为2.7±2.2,末次随访为2.8±2.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3, 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中柱高度均比术前有显著增加,且维持至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Cobb角)单侧手术组由术前的34±7.5o,矫正到术后22±5.8o;双侧手术组由术前的33±8.1o,矫正到术后20±6.7o,各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能力评分单侧由术前的2.87±0.75改善到1.30±0.34,末次随访时1.43±0.52,双侧由术前的2.75±0.83改善到1.26±0.41,至末次随访为1.39±0.47,各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共11个节段,无症状性肺栓塞1例。结论:无论行单侧或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椎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镇痛药依赖,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