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近代文学的中国题材作品中,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作品尤为特别。其作品以二战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置身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世界,并表现出由此而生发的对战争、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对他来说,如何描写中国,是关系到如何认识、体现日本人的政治、经济、生活乃至日本人思想的大问题。基于此,他将中国问题作为一生追寻的课题而笔耕不辍。武田文学的这一基调来自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武田泰淳自青年时期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美好的憧憬。对于他而言,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七七事变后,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武田泰淳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亲手拿起刺刀杀死那些与他无冤无仇的平民,亲眼目睹了在那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发生的深重灾难,罪恶的战争让他的心灵震颤。两年的战争体验让武田发现了他所不了解的中国,也使他对文化、对人等问题产生了新的思索。归国之后,武田将在中国的所思所感以及对人、对文化与战争的思考融入对《史记》的解读之中,完成了他一生的大作《司马迁》,并由此走上作家之路。一句话,如果没有在中国的两年侵略战争的体验,武田泰淳也许就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战时的中国体验是作家武田泰淳的浴火再生之机,也是我们解读武田文学的关键。因此,凝聚着其战时思考的《司马迁》就成为武田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司马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蕴含的武田对人、战争和文化的思考试作分析。在第一章中,着重论述《司马迁》中所体现的武田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的政治属性的认定,对帝王神格的否定,以及对历史人物象征意义的探讨。第二章则重点论述武田泰淳的历史观,即历史的绝对持续性,主要从历史人物的“持续”与“非持续”性存在以及历史的空间性构造这两方面来说明。第三章探讨《司马迁》中作者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旨在通过对《司马迁》中的文人形象的透视,以探究武田的文化观。本论文重点剖析了武田泰淳对于人、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探索。对于人,武田以自己独特的历史观,肯定了个人存在的“政治性”意义,否定了帝王的神格,强调对人的重视以及人在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承载意义,可视为对当时忽视个人存在的史学观点与“玉碎”的圣战精神的挑战。对于历史,武田从个体的“持续”与“非持续”引出空间性绝对持续的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战时日本万世一系的皇国史观和日本中心论。对于文化,武田借助于对《史记》中不同政治立场的文人的褒贬评价,对当时日本的文化状况进行了批判;同时,通过对司马迁的形象分析,构建起心目中理想的文人形象。《司马迁》一书是武田式的《史记》解读,其中论及的人、文化、战争等问题延续为其后续作品的主题,贯穿武田文学的始终。正是由于这些主题,武田文学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是借助于这些主题,武田忠实地履行了其作为战后派作家一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