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点及恢复性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rev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光温作用机制一直是二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核心之一,其恢复性问题,也日益受到育种者的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明确光温敏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点,并对其恢复性展开探讨。 以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选育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BS20、BS210为试材,以人工气候箱定光定温试验为主,辅以田间定光试验,开展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研究表明,不育系的温度敏感期和光周期敏感期是一致的,即在小麦穗分化的药隔至花粉粒单核期。BS20、BS210虽然都表现为短日低温不育,但光温反应机制
其他文献
通过对皖南旱地黄红壤烟区进行施Cl处理,施Cl后分别在初冬(本底值)、次年移栽前、采烤开始、采烤中期、采烤结束后,分五次分别挖土壤剖面取土样;每次剖面层分别取0-20cm、20-40cm、40-60cm、60-80cm的土层土样,同一层同时取4-5点混匀作为一个样品,分析土壤Cl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年降雨量在1459.1mm的情况下,至采烤结束时,0-20cm土层各处理耕层土壤Cl含量基本接近,
学位
木豆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其中绝大部分为改良木豆品种。改良木豆品种在江西的引种试种情况、在江西种植的可行性,以及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它在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内在品质、食用、饲用和柴薪方面的利用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改良木豆品种在江西省范围内种植均可完成一个世代周期,正常年份,赣南可自然越冬,赣中暖冬年份能自然越冬,赣北不能自然越冬,整株越冬
学位
所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简称麦套稻),即在麦收前把经过处理的稻种撒播套种于麦田里,形成稻麦一定的共生期,麦收时留高茬30CM左右,机收后将打堆的秸秆就近撒开或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并进行配套管理的一项新的稻作技能体系,是一项集免耕、套播、旱育、免插、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的新型稻作技术。本试验以超高茬麦田套播水稻氮磷钾不同施用量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不同氮肥水平和不同氮磷钾配比情况下对水稻的茎
学位
水稻低温冷害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南朝鲜、美国和中国尤为突出,我国每年因低温冷害损失稻谷30-50亿公斤。低温冷害不仅在我国北方稻区是威胁水稻生产的障碍,而且在南方稻区也严重影响早籼稻育苗与晚籼稻抽穗扬花及灌浆结实。因此,促使人们加速了对耐冷性水稻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东乡野生稻(以下简称“东野”)强耐冷性转移到栽培稻中,以提高现代水稻苗期和穗期的耐冷性,增强水稻高产稳严性。 本实验
学位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iet.]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镇痛、抗生育、抗肿癌、提高记忆之活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生物碱在半夏的药理活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半夏生物碱的积累和提取显得至关重要,细胞悬浮培养是一个好的选择。本文主要就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对进一步的发展前境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半夏
学位
旱稻具有较强的耐干旱性,单位面积的耗水量只有水稻的20%。在全球干旱加剧的形势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丘陵低山地区更具有适应性。本研究以4个巴西旱稻常规品种和一个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生育特性比较研究、抗旱剂试验和分期播种试验,对各品种(组合)的生育期、物质生产特性、抗旱性、产量与品质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并探明了巴西旱稻品种在长
学位
本研究为探求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快速、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利用地下温泉温室,采用加温控光等技术,对杂交水稻感温、感光型组合的种子进行纯度鉴定,并以常用的海南异季种植鉴定、同工酶鉴定法和大田正季种植的纯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通过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感温型杂交组合在温室播始历期内的有效积温与在大田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相当。在温室内由于加速了有效积温的积累,而缩短了生育期,从而缩短了种子纯度鉴定
学位
菜心(2N=20,AA)和油菜(2N=38,AACC)有AA组染色体相同,且其种间杂交有低度育性,为将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转育到菜心上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 通过蕾期授粉进行油菜与菜心的种间杂交并获得杂种F1代。再通过与菜心回交及花药培养工作,探索将油菜的不育基因转移到菜心的转育途径和方法,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育种材料。同时,对杂交后代几个品质性状指标测定,初步探索其种间杂种和回交后代在
学位
本研究选用了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30个两系恢复系材料作父本,共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74个,对两系杂交水稻籽粒千粒重遗传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 两系杂交水稻的籽粒千粒重与其父本籽粒千粒重、母本籽粒千粒重、双亲籽粒千粒重中亲值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8、0.3523和0.5656。(2) 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一代的籽粒千粒重之间、同父本不同母本杂种一代籽粒千粒重之
学位
本研究于1999年—2003年在上海、广东分别设点进行大跨度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同时进行了鲜食期籽粒品质组分测定试验。通过自交系种质改良和创新,育成超甜型稳定自交系H01和H06,配制杂交F1代(H01×H06)组合通过上海市审定并定名申甜一号。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玉米鲜食期籽粒发育的变化规律,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引进国外甜玉米种质进行自交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