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开始大量的城乡流动、半工半耕。本文以中部地区三个典型村庄为例,探索半工半耕的一般类型、形成以及功能与秩序意义。一个现实旨趣在于说明大规模农民流动下的农村社会为何能够保持基本的秩序。与农经从收入构成解释半工半耕的方式不同,半工半耕在本研究中是完全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半工半耕是一种家庭分工结构,以代际分工为主。以此为起点,探讨半工半耕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发展。研究表明,半工半耕是农民从家庭内部的二元性出发对宏观城乡二元就业格局的适应性策略。这种策略由于土地制度的支撑而保持稳定,成为一种结构。这种家庭结构在村庄层面外化为一个阶层,并与其他阶层通过土地流转发生互动关联,进而使得村庄整体保持动态的均衡。半工半耕具有现实的秩序意义。在实现家庭再生产的同时保证了村落再生产。由于半工半耕具有内在突破的可能,半工半耕下的中西部农村并没有走向凋敝和两极分化,而是保持渐进的内在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是乡村发展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