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所有文化交际行为都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之上,翻译亦是如此,因此对翻译伦理进行研究是翻译自身的需要。可以说伦理是决定翻译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因为正确的伦理指导有助于协调各种文化关系并化解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伦理己成为现阶段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有助于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加自如地处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翻译伦理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翻译家Antoine Berman是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学者。之后,Lawrence Venuti. Anthony Pym, Andrew Chesterman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翻译伦理观。其中Chesterman的观点较具代表性,分五个模式阐述了翻译伦理问题,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伦理以及承诺伦理。Chesterman的阐述借鉴并综合了很多已有的翻译伦理观,为研究各种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提供了多向度的视角。通过分析《水浒传》两英译本所反映的伦理差异,本文旨在加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差异的伦理意识,指导其如何恰当处理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本文以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为指导,以美国女作家Pearl S·Buck翻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与由美裔中国文学翻译家Sidney Shapiro翻译的Outlaws of the Marsh为典例,通过人物绰号的英译对比来探讨翻译策略的不同及Chesterman伦理模式的体现。作者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水浒传》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对翻译伦理进行了综述,并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Chesterman的五大伦理模式,指出其中存在的局限与冲突:最后运用Chesterman的伦理模式对《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的翻译进行分析,讨论了译者在对待文化差异时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所反映的伦理模式。本文认为,在翻译实践中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特色,译者应该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不可太倾向于异化策略,既要忠实地传递源语文化,又要适度进行归化以保证译文的流畅与整体性。本文尝试将翻译伦理运用于《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英译,通过对比分析来探索处理文化特质的最佳翻译策略。本研究旨在唤起译者的伦理意识,从而使翻译伦理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