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兔肺过程中伴随射频局部滴注盐水是否能提高射频消融的效果,以及热场和损毁区范围随着盐水的加入会有那些变化,并且对射频消融后的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方法:选取24只4~6月龄重约3~3.5kg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单纯射频组(RFA组)12只,伴盐水注入组(SRFA组)12只。每组再按处死时间点不同(术后当天4只,术后第5天4只,术后第10天4只)。动物禁饮食数小时后,使用速眠新(864合剂)肌肉注射进行麻醉(0.2ml/kg)。麻醉成功后,行颈前正中切口进行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维持呼吸(潮气量16ml,50次/分),一侧小口进胸,暴露肺组织,选择远离大血管及支气管区进行射频消融,插入射频针后张开子针1cm。设定射频电流发生器靶温度为90℃,设定功率为70w。温度达到90℃以后仪器自动维持功率输出,在90℃下射频消融5分钟,达到设定温度后消融5分钟,然后自动关机。在盐水注入组操作时,将装有5ml0.9%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装入微电脑注射泵,连接射频针侧孔。在开启射频电流发生器之前先沿侧孔以0.01ml/s泵入生理盐水0.5ml,以保证每根子针射频前周围布有生理盐水,开始射频消融后再沿侧孔以0.01ml/s泵入生理盐水0.5ml。射频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记录热场及阻抗数据。术后,2组动物于3个不同时间点处死(术后4只、术后第5天4只、术后第10天4只)。取出射频消融过的肺叶,沿针道方向剖开消融灶,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类圆形消融灶的直径,并且观察消融灶剖面的形态学变化。在消融灶周围取病理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剖开消融肺叶,可以发现损毁灶及周边带近似球形,损毁灶、周边带与正常组织分界较为清楚。损毁灶中央呈暗褐色,质地较硬、组织松脆,存在许多细微小孔,损毁灶周边为出血带,在出血带外侧是宽约为2~3 mm的充血、水肿区呈红褐色、与正常组织区别明显。术后第5天剖开的损毁灶变得湿润,出血带变小,但充血、水肿更明显;术后10天剖开的损毁灶中心为暗褐色、湿润,边缘为1~2 mm灰白色边缘带,与周围肺组织界线已不是非常清晰,出血带仅留下黄褐色色素沉着,充血、水肿消失,周围可见新生肉芽组织。手术当日盐水注入组消融灶平均直径(12.0±0.7mm)与单纯射频组消融灶平均直径(9.4±0.8mm)对比,消融灶显著增大P<0.05。术后第5天盐水注入组消融灶平均直径(16.8±0.5mm)与单纯射频组消融灶平均直径(12.0±0.6mm)对比,消融灶显著增大P<0.05,术后第10天盐水注入组消融灶平均直径(16.3±0.7mm)与单纯射频组消融灶平均直径(12.0±0.6mm)对比,消融灶显著增大P<0.05。在射频消融过程中盐水注入组各针开始温度较低上升较慢,但后期温度上升迅速,速率较为均匀,各子针在相同时间点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热场分布均匀。单纯射频组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各射频子针在相同时间点温度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不同时间段升温速度差别较大射频针产生的热场分布无明显差异,这与临床实际操作的表现有较大不同,分析原因估计为兔肺较小,在实验操作中射频针张开的范围较小,各子针之间距离较近互相影响,使热场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再者正常肺组织与肿瘤组织有较大不同,使各子针所处环境较为相近,也可能产生一部分影响。单纯射频组射频针达到设定温度90℃平均所需时间为372.7±7.1s,盐水注入组射频针达到设定温度90℃平均所需时间为371.8±9.1s ,t=0.27 P=0.78,P>0.05。在射频消融开始时刻,单纯射频组的平均阻抗为(90±12Ω)较盐水注入组(48±10Ω)明显增大(P<0.05)。并且单纯射频组的阻抗从90Ω一直上升到820Ω左右,而盐水注入组的阻抗由45Ω左右上升到430Ω左右,单纯射频组的阻抗跨度明显较盐水组大(P<0.05)。而且,单纯射频组的阻抗上升速度是先快后慢,而盐水注入组的阻抗是先上升很慢后面加快,两组明显不同。同时,两组阻抗突然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到速度减缓所用的时间也不同,单纯射频组的时间为90±11s,盐水注入组的时间为181±28s,P<0.05。光镜观察,毁损灶中央组织细胞完全破坏,可见碳化颗粒,包括一些小的空洞。消融灶测量内的周边大部分组织细胞轮廓存在,核浓缩碎裂、消失,染色质深染,局灶细胞成为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核消失,细胞空泡化、变形。肺脏组织结构破坏,残存的肺泡腔内充满了粉红色的渗出液,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术后10天可见,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开始增生。结论:射频消融兔肺过程中局部滴注盐水能明显降低射频电极针周围的阻抗,更有利于电能和热能的传导。而且,适量的盐水滴注并不会延长射频治疗所用的时间,并且明显增大了消融的范围,提高了射频消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