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被”字句司空见惯,对之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作者重拾此题是由于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新型的“被”字结构,在本论文中被称为非常规“被”字句,诸如“被自杀”、“被和谐”和“被慈善”等。与常规“被”字句比较,虽有差异,却具备“被”字句的特点,是汉语“被”字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常规“被”字句我们采用邓思颖(2004)的分类方法,包括直接长“被”字句,直接短“被”字句,带保留宾语的“被”字句。以上就是本论文所涉及的汉语“被”字句分类。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汉语“被”字句的句法分析目前为止还只是局限在常规“被”字句上,而对于新出现的“被”字现象,学者们主要从认知等角度做了阐述。 本研究在最简主义理论(包括最简方案及后续理论)指导下对常规“被”字句和非常规“被”字句都进行句法解释,以期增进对汉语“被”字句内部结构的了解。针对“被”字句的推导过程,首先我们提出“被”字是功能语类,并且通过分析其语法化进一步证明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同时“被”字能形成自己的最大投射“BeiP”,接轻动词短语(vP)作补语。在推导“被”字句生成时,有三个理论假设:名词性词组在词汇矩阵中已获得论元角色;合并操作受题元层级的调控;汉语中存在隐形时制。结合这些假设以及“BeiP”的结构可以解释直接长“被”字句的句法生成,而对于直接短“被”字句,我们先讨论其是否由直接长“被”字句去掉施动名词短语而得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不是,而是由vP是否选择外主目语决定的。带保留宾语的“被”字句的推导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在本论文中,我们活用VP及vP的补语位置及指示语位置,根据句中名词所赋题元角色排序决定其出现的顺序及位置。最后是非常规“被”字句的句法解释,当结构中动词为不及物时,我们认为该动词经历“及物化”过程派生为及物性动词,从而接名词短语作补足语;非常规“被”字句也可以是由“被”字加形容词或名词构成,结构生成中需要先把形容词或名词“动词化”且“及物化”转化为及物性动词,因此可选择名词短语作补足语。至此,我们运用最简主义理论完成了对常规“被”字句及非常规“被”字句的句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