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河道污染严重,直接导致了底泥的严重污染。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就成为了河道污染的内源,所以底泥污染的治理十分必要。原位修复技术以其成本小、对河道生态环境破坏小等优点,成为了底泥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单一种类的修复技术存在局限性,联合修复技术可通过优势互补和技术综合等,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优势,成为底泥治理的重要手段。所以,本课题采用化学-生物协同修复技术进行河道底泥的修复研究。首先,本实验在设置的促生剂最大投量下,通过水体、底泥的氮素及有机质指标等探究促生剂种类对河道底泥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购买的固态生物促生剂(生物促生剂、硝化制剂和反硝化制剂)较液态生物促生剂(生物促生剂、生物营养剂和营养增效剂)对水体总氮的影响小。其中,投加反硝化制剂的实验组效果较好,实验时间内,水体氮指标较低,且底泥氮素有小幅度削减。然后,本实验对硝酸钙投加浓度、反硝化制剂投加浓度及硝酸钙和反硝化制剂的投加顺序进行初步的探究。结果表明,硝酸钙投加浓度为0.75 g/L的实验组水体和底泥的氮素升高较少,且降低较快,水体和底泥的总氮较实验初始值分别降低了20%和34%,效果明显;反硝化制剂投加浓度为0.1 g/L的实验组效果较好,总氮降解率等较其他浓度有明显优势,水体和底泥的总氮较实验初始值分别降低了81%和40%,效果显著;先投加硝酸钙后投加反硝化制剂的实验组在水体和底泥的修复效果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氮素降低较快,较初始的水体和底泥总氮降低了约87%和40%左右。最后,本实验设计搭建了模拟河道小试装置,深入探究硝酸钙和反硝化制剂投加浓度对河道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时间内,水体总氮浓度因硝酸钙的投加出现升高,但有降低的趋势。底泥总氮约有3%的削减,TOC变化不大,与底泥中脲酶活性有少量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不大相吻合。底泥氮素在成分上有明显变化,SAEF-N和WAEF-N以有机氮的形式向IEF-N转化,氮素结合力变弱,有利于微生物的吸收降解;投加反硝化制剂的实验组水体总氮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其中,反硝化制剂投加浓度为0.1 g/L的实验组效果较好。底泥总氮和TOC存在波动,总量变化不大,与底泥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不大的变化规律一致。底泥的可转化态氮形态有所变化,WAEF-N和SAEF-N总量减小,IEF-N总量增加,说明发生了氮素形态由强结合态向弱结合态的转化,底泥氮素变得容易释放,进而可被微生物吸收、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