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业飞速发展,建筑设计院承担着巨大的工程建设量,大型的建筑设计任务及复杂的工程必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同时庞大的工作量使得设计人员承受着繁重的工作负荷,身体疲劳,精神压力大,生活紧张。因此关注在建筑设计院内增设交往空间,满足建筑设计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办公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的设计院,无论从优化办公环境,还是满足办公建筑人性化需求,都很少关注到交往空间的设计。因此,如何在建筑设计院内增设交往空间,已成为当今设计院类建筑设计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对世界办公建筑及交往空间的发展进行归纳,同时理清我国办公建筑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心理学、建筑行为学角度和对相关学习理论的分析,得出交往空间设计影响最大的因素——交往需求。 然后以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建筑设计院内人员主要的交往需求。通过对建筑设计院现有交往空间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现有交往空间与设计人员交往需求的匹配度,得出适应建筑设计院内人员工作模式与休憩交流需求的交往空间。 依据研究及调研所得归纳与交往需求相适应的交往空间特性,在建筑设计院办公楼内的主要功能空间:办公空间与交通空间增设与设计人员交往需求相适应的交往空间布局与空间模式。积极的交往空间应具备的布局特点为:可见性高,容易被发现;可达性高,方便到达;与公用空间相结合;对办公空间的干扰小。空间模式应与空间的使用功能与交往需求的要求相符合。将办公空间依据空间形态分为线型办公空间与集中型办公空间,按这两类空间形态分别研究在封闭式办公空间、开放式办公空间及复合式办公空间增设交往空间的空间布局及空间模式设计。将交通空间分为水平交通空间与竖向交通空间,按照空间的使用频率,优先在使用频繁、易于观察到与到达的空间增设交往空间。 继而采用设计实践的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对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院办公楼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增设交往空间,提升现有空间品质,满足员工交往需求。并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Depthmap软件对改造前后空间的可见性、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分析对比,验证交往空间增设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作模式及人性化设计与设计院办公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基于员工交往需求的设计院办公建筑交往空间的布局与模式设计,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及软件对空间的设计进行量化分析。试图以此丰富设计院办公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的理论,有利于设计院办公建筑交往空间的理性创作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