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努力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变。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任务已不再停留在简单地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开展“学情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认识偏差且缺乏具体分析的方法支撑和经验积累。本论文即以“学情分析”的问题为出发点,尝试探讨“学情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论文的第一部分,从课堂教学实践入手,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情分析缺失、学情分析泛化、学情分析窄化等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教学价值的取向影响教师的学生观,二是学情分析的认识影响教师的学情分析,三是实践研究的能力影响教师的学情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首先,梳理了中西方学生观发展脉络,并以“新基础教育”提出的当代学生观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阐述了“学情分析”的意义,学情分析是当代学生观重建的必然要求,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是提升教师实践研究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最后,探讨了学情分析的具体内涵,包括对学生个体前在状态的关注,对学生个体潜在状态的关注及对学生群体差异状态的关注。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如何进行“学情分析”。首先,论述了学情分析的一些基本原则:即由经验型的了解学生转向研究型的学情分析,由静态的学情分析转向动态的学情分析,由一次性的学情分析转向持续多次的学情分析。其次,提出了研究学情分析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对学生个体前在状态、个体潜在状态、群体差异状态的分析。为了表述的合理与方便,本文将学生的差异分析融入在学生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分析中。在研究学生前在状态分析时,论文从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学生前在状态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学生潜在状态时,论文从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反思中关注学生的意外状态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