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绪论 本文以认知语义学理论为基础,重点讨论汉语中若干重要句法结构语义形成的认知基础。我们认为,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有利于在以“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汉语句法结构的独特的心理现实性。而这种对句法结构的心理现实性的描述与阐释,应当符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一章 “把”字句的位移图式 本章在实际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典型的“把”字句凸显的是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过程,而这种空间位移过程的图式通过隐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联图式、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结果图式这四种变体图式,它们共同构成“把”字句的语义范畴系统。 第二章 “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 本章着重探讨以隐性量级序列为认知基础的连字句的句法语义问题。我们认为,人们根据“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来建立各种事物的情理关联并确定各自的情理值。依据这种情理值,人们便能够把相关事物序位化。连字句正是用来实现人们对外部事物进行序位化心理操作的一种句法手段。这种序位化的心理操作过程,在汉语中是通过有序名词的序位激活和无序名词的序位建构来实现的。当名词空间序位框架映现到动词之上时,便会形成时间序位框架,从而实现为对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的条件成分的句法映现。这样,我们便能够对汉语连字句的种种句法语义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第三章 重动结构的远距离因果关系动因 本章通过对大量口语例句的分类考察认为,汉语重动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补结构,主要表现的是结果的偏离性和动作行为的超常量这两个语义范畴。结果的偏离性以远距离因果关系为基本动因,是重动结构的典型形式;动作行为的超常量通过换喻而与结果的偏离性达成统一。重动结构的远距离因果关系动因本质上是人们把握外部世界因果联系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动因可以从重动结构原因解释的语篇功能得到验证。第四章汉语句法重叠的无界性 “有界/无界”的对立是人们把握“量”范畴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汉语三种主要的句法重叠形式(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量词重叠),无一不表现出“量”的特征。本文在大量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当代北京口语语料》的实际语料统计分析为基础,从“有界”和“无界”的角度,对汉语句法重叠的意义进行新的理论解说。 我们认为,汉语三种主要的句法重叠形式反映了人们用“无界”的观念看待外部世界的三种认知方式,即动词重叠以惯常性为基础表现“无界小量”、形容词重叠以非比较性为基础表现“无界大量”,量词重叠以时间一维性为基础表现“无界逐量”。由此,我们便可以对汉语主要句法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在更高层次上求得统一的认知解释。第五章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降级机制 本章以非终结动词为基点来阐述汉语基本介词衍生的一种可能性。本章重点描写了汉语中衍生为基本介词的动词的非终结性特征,并认为,非终结动词在句法语义上都要求后续或追加动词短语,形成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以满足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而当一个句子同时出现多个动词短语时,受语言结构主从关系原则的制约,非终结动词短语就要发生语义降级。可以说,汉语介词可能是一部分非终结动词在连动结构或兼语结构中由人们心理上的语义降级机制而导致的句法后果。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l)句法的语义构造基础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把握的某种心理现实,对这种心理现实性的揭示,是语言研究的根本任务之一。 (2)在语言的系统中,不仅存在着显性的范畴系统,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范畴。这些隐性范畴,对句法语义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清晰地描述和揭示语言系统中的种种隐性范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对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记的汉语来说,尤其如此。 (3)任何一个句法结构的形成都以特定的语义结构为基础,而词汇作为语义承载的最基本单位,与句法结构之间具有明确的互动关系:一个句法结构的形成,都要以某些特定的词汇单位为基础,而句法结构的产生和变化,也跟某些词汇项目的特别选择有关。把握句法与词汇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直接的实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