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META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m9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治疗川崎病的标准方法是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d)联合阿司匹林,但是仍有10%~20%的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评估英夫利昔单抗在初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主要的文献数据库,共选用了5篇有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两种治疗方案对比治疗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对于冠状动脉损害、再次治疗后应答率、平均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后比较。结果:5项研究中包括292例患者,其中有81例患儿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英夫利昔单抗组),211例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IVIG组)。结果为:(1)与IVIG组相比,英夫利昔单抗组能够更有效的退热、临床症状更快得到改善(OR=4.08,95%CI:1.93~8.62,P=0.0002)且住院时间更短(MD=-1.09,95%CI:-2.04~-0.13,P=0.03),(2)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继续治疗中,英夫利昔单抗并不能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两组间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OR=0.57,95%CI:0.21~1.54,P=0.27>0.05)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OR=1.44,95%CI:0.59~3.53,P=0.43>0.05)相似。(3)英夫利昔单抗与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相比,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OR=0.63,95%CI:0.21~1.84,P=0.39)。结论:英夫利昔单抗与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相似,但在治疗后应答率及减少住院时间方面,英夫利昔单抗组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教育质量是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针对当前生师互动与教育质量影响关系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本着深入揭示生师互动与本科教
研究背景与目的: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等需手术治疗,基于颈椎后路“钥匙孔”(Key-hole)技术发展而来的颈椎后路经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是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术中首先要确定进入点V点后开骨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Alzheimer病(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刺激回波采样方式对9例AD患者和12例健康老年对照的跨枕叶皮质区1H-MRS进行了分析,研究了N-乙酰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