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将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偶尔也会发生意外。继续沿用传统《侵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难以解决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责任。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到全自动阶段,车内的“驾驶人”转变成“乘客”,自然人不存在注意义务,发生交通事故,适用传统驾驶人的过错来定责恐有不妥。自动驾驶汽车根据技术界定分为6级,L0-L1等级与传统机动车本质无异,驾驶员依然扮演驾驶的主要角色,可以沿用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解决赔偿问题,不予分析L0-L1等级。其在法律上应该界定其为产品还是其他?主要有三种理论,分别是:肯定说认为未来应赋予自动驾驶汽车独立民事主体地位,认为其未来会突破“物”的特征,逐步代替人类大脑;否定说的观点是自动驾驶汽车依旧是“物”,不承认其民事主体地位;折中说认为不全否定其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应赋予其有限的民事主体地位。肯定说与折中说均有不足之处,应考虑适用否定说。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是“互联网”与“数据”的结合,简而言之,即使达到无人驾驶阶段,无需驾驶员的参与也能完成驾驶全过程,也是依靠其智能系统完成的驾驶行为,智能系统是依靠“互联网”与“算法处理”运行。故,自动驾驶汽车与现有民事主体相比较,赋予其独立民事主体不具有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动驾驶汽车不具有“人”的特征,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独立自主意识,不能自主思考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肯定不能与自然人类比。其二,与法人相比,自动驾驶汽车没有独立的财产,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也没有意思表达机构。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本质缘由,其发生致人损害事实后,受害人可以根据发生交通事故的缘由寻求救济,责任主体一般为:责任主体为道路设计者、管理者,因两者的过错导致自动驾驶汽车频繁发生意外,需要追责。责任主体为车的所有人、使用者、制造商、生产者可以通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或者产品责任寻求救济。如果认定是交通事故责任,就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如果认定是产品缺陷,就适用产品责任。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L2-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起辅助驾驶的作用,使用者需要接管车辆。当自动驾驶汽车出现紧急情况,发出警报,使用者有义务接管车辆,因疏忽没有接管车辆,其承担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第二阶段是L4-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驾驶员”的角色转变为“乘客”,无需接管车辆,处于完全高度自动驾驶。当发生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的事实,根据“乘客”是否有过错承担交通事故责任,有过错则承担交通事故责任,无过错则考虑是否是产品缺陷导致的。机动车交通事故继续沿用传统保险制度可能存在问题,不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长远发展,可以相应的做出改变,如扩大承保的范围、增加投保的主体、提高最高赔偿额度。还可以建立自动驾驶汽车救助基金,当受害人无法救济时,可以利用救助基金现行救济,保障受害人的利益。适用产品责任时,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L2-L3级别。使用者有接管车辆的义务,当自动驾驶汽车出现紧急情况,车辆本身应发出警报,车辆却因本身技术缺陷没有发出警报,从而导致使用者没有接管车辆,制造商应承担产品责任,如果销售者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二阶段L4-L5级别。现行《产品质量法》对自动驾驶汽车没有相关规定,使得其认定产品缺陷有困难,可以通过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和国家统一标准来解决。对于产品缺陷认定、还原其损害事实,可以安装“黑匣子”来监测。致人损害的具体问题远不止这些,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解释或者完善现行法还是不可行时,可以制定《自动驾驶汽车》,详细规定自动驾驶汽车的定义、分级界定、产品缺陷界定、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因果关系认定、国家统一产品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