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腔恶性肿瘤疾病是基于头部以及颈部较多见的一种癌症类型,在这些疾病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所占的比例位居首位,可达到90%以上[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口腔的鳞状细胞癌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提高,是全身恶性肿瘤中的第6位,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在全世界范围内因癌症而导致的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医学上在诊断和外科手术及辅助的治疗方面进步较快,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存活率却并没有显著的增加。这种较低的存活率的原因一直是众多学者积极探索的,一方面,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不能进行及时的早期诊断、进而不能进行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的许多方面尚不清楚,对判断肿瘤的发展以及患者的预后缺乏特异性标志物[2]。因此,需要提高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进展的分子机制的认识,确定的分子诊断标志物,以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亦被称为肿瘤所在的微环境的基础调节的元素,TGF-β31通过TGF-β1/Smad信号门路途径在人类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调控方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3]。TGF-β/Smad通路不仅可以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担当及其重要角色,也能够参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并起到重要作用,上皮间质的转化是促进癌症转移而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4]。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中,TGF-β1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Smad7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二者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相关性的报导。本课题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对比检测口腔正常的黏膜组织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TGF-β以及Smad7的相关表达,并探讨TGF-β1以及Smad7两种因子的表达以及相关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疾病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目的:分别检测出TGF-β31和Smad7两种因子分别在患有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的表达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从而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探讨,分析TGF-β1和Smad7两种因子的表达对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可以分析出两种因子在于淋巴结转移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影响,最终得出两种因子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通过对TGF-β1和Smad7在31例患有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以及10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全面检测。采用SPPSS软件对实验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分析,所得结果p<0.05的范围内,则认为该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认为实验结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结果:1.TGF-β1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可以呈现较高的表达结果,而该因子在正常的口腔黏膜的组织中却呈现较低的表达结果,这种因子分别在这两种不同的口腔黏膜组织中呈现的表达率分别为71%(21/31)、20%(2/10),且实验结果满足统计学(p<0.05)的范围,证明了其结果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Smad7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呈现高的表达的结果,而该因子在正常的口腔黏膜的组织中呈现低的表达的结果,这种因子在这两种不同的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4.5%(20/31)、20%(2/10)且实验结果满足统计学(p<0.05)的范围,证明了其结果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中出现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93%,50%),且实验结果满足统计学(p<0.05)的范围,证明了其结果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NM分期: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要远远低于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2.6%),这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阳性率呈现的高低结果显示其与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差异以及其分化的程度的不同不具有相关性。4.TGF-β1和Smad7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9,p<0.05)且实验结果满足统计学(p<0.05)的范围,证明了其结果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GF-β1因子在口腔的正常黏膜的组织以及患有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该结果表明TGF-β1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疾病的发生、癌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2.Smad7蛋白在口腔的正常黏膜组织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该结果表明Smad7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疾病的发生、癌变的过程中起到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3.TGF-β1因子和Smad7蛋白在口腔鳞癌的癌变的发展过程中,两种因子之间并可以起到相互间促进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