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伴有失眠的广泛性焦虑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横断面采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的评定,观察广泛性焦虑相关失眠患者的焦虑、失眠程度及中医症状分布趋势。同时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初步探索广泛性焦虑相关失眠的多导睡眠图特点,实证肝郁化火组、虚证心脾两虚组和正常对照组在睡眠结构、睡眠进程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为中医辨证论治,进一步利用多导睡眠图研究广泛性焦虑等情志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实验所有对象均来自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由2名副主任医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由一位有经验的主任医师审核。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肝郁化火组28例、心脾两虚组27例;正常对照组25例。各组均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和自拟中医症状观察表进行评定观察,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同时在不服用安眠药物的情况下采用美国邦德安百X20导联便携式多功能睡眠监测系统进行晚10时~次日早6时的睡眠监测,记录相关参数。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结果表明,55名广泛性焦虑相关失眠患者中主要的共同具备的中医证症状有烦躁易怒、入睡困难、心悸、头晕、胆怯、多梦、早醒、健忘、耳鸣。其中肝郁化火组前5位中医症状是烦躁易怒、胸胁胀痛、入睡困难、胆怯、多梦;心脾两虚组前5位中医症状是心悸、胆怯、入睡困难、头晕、疲乏无力。肝郁化火组、心脾两虚组两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睡眠总时间较少、睡眠潜伏期出现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化火组较心脾两虚组睡眠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化火组与心脾两虚组的慢波睡眠时间及快眼动睡眠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组慢波睡眠较肝郁化火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化火组、心脾两虚组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效率下降,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肝郁化火组与心脾两虚组组间进行比较,在睡眠维持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泛性焦虑相关失眠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进行比较,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慢波睡眠(SWS)及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效率下降。2.广泛性焦虑相关失眠实证肝郁化火型患者较虚证心脾两虚型患者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虚证心脾两虚型较实证肝郁化火型SWS时间与比例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