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影响力已经通过翻译的手段蔓延到世界各地。仅在上个世纪,《道德经》就被多次翻译,使得它成为除《圣经》之外最为广泛翻译的经典著作。正因为如此,对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基于阐释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以及辩证统一的深刻联系,以阐释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现象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因此本文将选取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作为其理论依据,对《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为反映《道德经》翻译的共时以及历时特征,笔者选取的译本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涵盖了中西译者。论文运用描述性研究的客观态度,分别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理解的历时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原则为依据,尽可能客观地对《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对比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到“最好”或“更好”的译本。相反,论文旨在通过《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哲学阐释学视角对比研究,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道德经》会引发不同的阐释?为什么同一部《道德经》会有各种不同的译本?有没有必要对《道德经》进行复译?我们将努力证明,《道德经》的翻译,事实上是对原文的“阐释”。它对于来自不同历史背景,带有不同“前见”和“视域”的译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每一种“阐释”和译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同时论文也通过分析论证充分肯定了《道德经》复译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经历了从共时到历时,宏观到微观,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通过大量例证,系统而又具体地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什么如此“操作”,以期让读者对于《道德经》的翻译持有更加客观平静的态度。因为本论文所选取的伽达默尔的三个概念本身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而《道德经》翻译现象又异常繁杂,论文难免会在例证方面出现不可避免的重复和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