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诨名,又称诨号,是得到公众认可的除姓名之外的别称。诨号常是担当者在相貌、特长、性格及行为等方面独特性的有机概括,从某种程度上也可反映社会对承担者的评价。文学作品中,诨号对于人物的刻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水浒传》中诨名的应用就是典例。《水浒传》在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对外交流、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宗教信仰及传统文化的差异,《水浒传》中诨号的翻译公认较为困难。 对于如此重要的文学作品,国内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数关于《水浒传》诨号的研究常作为对其文化负载词研究的一部分,诨号翻译仍缺乏系统的、范围较广的研究。以《水浒传》为研究素材,本文作者希望从更全面的角度对其中出现的诨号翻译进行研究。 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它的产生必然会受到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关联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本文作者以勒菲弗尔的控制理论视角为基点,对比分析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沙博理的《沼泽边上的不法之徒》两个译本,进而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作者发现,内部因素包括译者自身的翻译意图、读者要求、个人知识以及外部因素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都对译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