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城镇劳动力的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加快中国二元经济的转化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通过农民进城打工和定居、小城镇吸纳及乡镇企业就业等方式,确实转移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对于整个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还是显得不够。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虽然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有一定的松动,但是城乡居民在生存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引用了日、韩、美、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介绍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并以英山县为代表指出分析制约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从供给、需求、内外部因素等得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的思路。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人口、制度安排等因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同的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构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因此,本文认为加快城镇化、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制度环境等是新形式下中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方式,同时本文特别强调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和国内企业实力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