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hua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城镇劳动力的来源和商品的市场需求,加快中国二元经济的转化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通过农民进城打工和定居、小城镇吸纳及乡镇企业就业等方式,确实转移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对于整个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还是显得不够。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虽然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有一定的松动,但是城乡居民在生存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引用了日、韩、美、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介绍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并以英山县为代表指出分析制约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从供给、需求、内外部因素等得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的思路。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人口、制度安排等因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同的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构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因此,本文认为加快城镇化、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制度环境等是新形式下中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方式,同时本文特别强调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和国内企业实力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家庭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以及部分资本,获取工资报酬及资本回报,进行消费,进而刺激企业进行生产。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发
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民间金融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开篇即对部分成果进行了梳理。本文的主线是运用经济史的分析方法,从史实和数据出发,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日益成为该区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有偿教育,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教育投入主体的建制方式,促使家庭消费结构转型,并使得家庭教育经费的支出总量和比例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