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酮及其类似物的化学合成和体外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藿香酮是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体外实验表明,广藿香酮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文献研究发现,广藿香酮的抗微生物活性可能与2-吡喃酮环结构相关,因此本文尝试开展对广藿香酮及其类似物的化学合成研究和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等几种致病微生物的活性筛选实验。  目的:  1.改进和优化广藿香酮的化学合成工艺。  2.对广藿香酮及其类似物进行化学合成,制备得到目标物单体,并进行结构鉴定。  3.对合成产物进行体外抗微生物的活性筛选,以求得到具有更好抗微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方法:  1.以广藿香酮为研究模板,对其2-吡喃酮环上的3位取代基进行修饰和改造,基于以上思路,本文设计了两条合成路线:  ①路线一  以4-羟基-6-甲基-2-吡喃酮为反应原料,与相应的有机烷酸在添加了酰化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和缩合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的甲苯溶液中进行反应,利用C-酰化反应原理制备目标化合物。  ②路线二  参考文献方法,以脱氢乙酸为反应原料,与相应的有机醛在含有二乙胺的干燥四氢呋喃溶液中进行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经催化加氢得到目标化合物。  2.以碱溶酸沉法、硅胶柱层析法及重结晶法对合成产物进行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化学合成及分离过程进行监控,对合成、分离产物进行分析;采用四大光谱技术对纯度≥95%的目标物样品进行结构鉴定。  3.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研究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研究目标化合物体外抗大肠杆菌等其他致病细菌的活性。  结果:  通过两条合成路线,共制备得到14个化合物,其中路线一得到10个,路线二得到7个。经结构鉴定,发现其中4个化合物为两条路线的共同产物,且均为广藿香酮的同系物;2个为广藿香酮的类似物;2个为采用路线二合成广藿香酮分离得到的副产物,经结构鉴定为新化合物。  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研究显示,广藿香酮的同系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其中3-丙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3)、3-丁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4)、4-羟基-6-甲基-3-(3’-甲基丁酰)-2-吡喃酮(化合物7)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与广藿香酮相当,3-乙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2)、3-庚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9)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稍弱于广藿香酮,3-戊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6)、3-己酰基-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化合物8)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优于广藿香酮。  抗菌实验表明,广藿香酮及其同系物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肺炎双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效果不明显。  结论:  合成路线一具有步骤简单、成本较低、目标物易得、转化率较高等优点,进一步优化,可作为工业化生产广藿香酮的方法。确证广藿香酮及其同系物的抗真菌活性,与2-吡喃酮环结构相关,而环上3位取代基的结构及碳链长短可影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通过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筛选,得到了一些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以后将进一步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更加广泛的药效学筛选,以期有新的发现。
其他文献
土荆芥长期以来在我省民间应用广泛,用其治疗真菌感染及皮肤湿疹、蛇虫咬伤等。但是目前还没有其质量控制方法的相关报道。本课题针对土荆芥具有良好的民间用药基础及极具潜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建创新算不上是个新话题,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展现出更新更大的作为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
目的:临床上用来治疗肝纤维化的苦参碱注射液存在体内分布广泛,易被代谢,副作用大等缺陷。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本课题制备苦参碱长循环脂质体,将脂质体包封的苦参碱导向肝星状纤维细胞,提高药物在肝星状细胞中的浓度;通过体外观察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苦参碱长循环脂质体对肝星状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为研发苦参碱抗肝纤维化提供药剂学和药效学实验依据。方法:制备苦参碱脂质体,观察脂质体的成膜情况;考察工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