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旨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新世纪以来的青春文学的勃兴的原因、运作机制、主题色调、人物形象设计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阐释。本文注意到,在文学日趋边缘化的今天,新世纪以来兴起的青春文学虽然最初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却很快异军突起,其读者的市场占有份额已经达到了与主流文学平分秋色的地步。与传统作家相比,青春文学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所受到的市场干预和当代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一般认为,“新概念作文大赛”是新世纪青春文学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青春文学的两个领军人物——韩寒和郭敬明,他们的成名方式、写作姿态、作品风格等,具有标杆意义,也一直为后来者所模仿。郭寒二人的小说写作,也最能够青春文学的普遍性特征。长期以来,因郭韩二人小说主题、格调上的浓厚的“秋意”,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青春文学整体上呈现一股年少忧伤的气质。这种情形直到顾漫的《何以笙箫默》之后,才出现逐渐“回暖”的转折点。与市场经济相伴生并受其影响,郭寒之后的青春文学写手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与此相联系,青春文学在主题色调、人物形象设计和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都深深打上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烙印。青春文学写手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历史厚度和人文关怀,带有明显的哗众取宠的味道,他们在应试教育、计划生育和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成长,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家庭的独宠是他们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性格对青春文学的价值取向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信息化时代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书籍和思想,这是他们能够“成名趁早”的基础。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青春文学写手,进而造就了青春文学。青春文学不论是优点还是不足,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本文除引论、结语外,总共分为四章。引论部分主要对“青春文学”这一概念进行定位,并回顾了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总体上考察了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青春文学的勃兴及其文化逻辑;第二章重点阐释青春文学的主题特征,并深入分析这些特征与整个消费文化大背景的内在关联;第三、四章则分别以相同的文化阐释方式,对青春文学的人物形象设计、语言表达特点进行了解读;结语部分则主要对青春文学的现实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简要的评估,以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给予新世纪以来的青春文学以一个相对明晰的价值定位。